徐寿辉忠厚老实,无见识,也没有整个的计划。所占的地方虽大,却守不住,打过来,打过去,拉锯战只苦了老百姓。蕲水位置不够好,迁都到汉阳,丞相倪蛮子(文俊)兵权在手,寿辉给制住了,动弹不得。治平七年(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九月,文俊谋杀寿辉不成功,出奔黄州。部将沔阳人陈友谅,家世打渔营生,在县里当贴书,不甘心埋没,投奔红军,立了战功,作领兵元帅,怀着一肚子野心,没处施展。文俊逃到黄州,正是他的防区,用计杀了文俊,夺过军队,自称平章,向东侵占安庆、池州、南昌诸地,和朱元璋接境。两军常起战事,互有胜负。龙凤六年(元至正二十年)五月攻下太平,大军进驻采石,以为克日可以占领应天,使部将杀了寿辉。急性子人,也等不及择日子,拣地方,就以采石五通庙作行殿,暴风雨里,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尽有江西湖广之地。
群雄中陈友谅的军队最精锐,疆土最广,野心最大。朱元璋在应天,友谅看来是碗里的肉,伸手就拿到。使人和张士诚相约,东西夹攻,亲自带领水陆大军从江州(今江西九江)顺流东下。水军大舰名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共一百多艘,战舸几百条,真是"投戈断流,舳舻千里"。消息一传到应天,大家都吓慌了,有人主张投降为上策;有人说不如放弃应天,躲过风头再看;主战的提出主动出击太平,牵制友谅兵力,七嘴八舌,乱成一团。胆子小的竟背地收拾细软,盘算城破后的去处了。
元璋沉住气,单独和刘基在卧室内决策。投降不是办法,逃走更不是办法,目前的出路只有抵抗。抵抗有两种战略:一种是两线同时作战,东西兼顾,兵力一分,必败无疑;一种是迅速集中全力,看准敌人弱点,作致命的一击,然后再回师来对付另一线,--这还是两线作战,不过有个先后缓急。问题焦点在于争取主动。第一种打法很现成,等着就是了,不过很吃亏。第二种打法当然好,可是第一,先打谁?第二,如何抓住有利机会来打?第三才是如何打。一句话,是要争取主动。研究两线形势,主敌是陈友谅,张士诚是配角。兵力陈强张弱,士气陈骄张馁,水军陈多张少,那末,就看得出来,只要有办法先打击陈军,造成一次大胜利,张军势孤,连进攻都不可能了。
如何使陈友谅先来进攻呢?元璋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相熟,茂才的老门房也侍候过陈友谅。茂才受命使老门房偷跑到友谅军中,带了茂才的亲笔降书,告诉许多军事情报,自愿里应外合,劝友谅分兵三路取应天。友谅喜极,问康将军现在何处,说现守江东桥,问是石桥还是木桥,答是木桥。约好友谅亲自进军江东桥,以喊"老康"作信号。
摘自腾讯读书 吴晗 朱元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