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鄱阳湖迎候鸟迁徙高峰
百余只鹤类先行抵达预示生态盛宴开启
【生态零距离 报道】金秋十月,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再度如期迎来候鸟迁徙盛景。近日,观测人员在该湖区记录到百余只灰鹤与白枕鹤、白头鹤组成的混合集群,标志着2025-2026年度越冬候鸟迁徙大幕已正式拉开。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已是连续第三年在滨湖农田区域观测到鹤类集群,表明此类人工环境正日益成为鄱阳湖候鸟不可或缺的重要栖息地。
现场直击鹤舞农田,勾勒生态画卷
10月24日上午,鄱阳湖旅游公路旁的朱港农场八大队农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百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在此聚集,群体中夹杂着珍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白头鹤,并与庞大的豆雁群和谐共处。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悠然理羽,时而展翅低飞,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与观鸟人士前来记录这一难得景象。
时序精准候鸟“交替换防”有序进行
据南矶湿地等管理机构的鄱阳湖越冬候鸟迁入情况简报,本年度的候鸟迁徙遵循着典型的季节性规律,夏候鸟的南迁与冬候鸟的北抵实现了无缝“交替换防”。迁徙进程层次分明:8月下旬至9月上旬,以鸻鹬类为先导;9月中下旬,白鹭、夜鹭等夏候鸟集群南飞;9月底至10月初,雁鸭类作为冬候鸟先锋部队率先抵达;进入10月上旬,灰鹤、白琵鹭等珍稀涉禽也已陆续飞抵。
水文助力“先枯后盈”节律巧成自然导航
候鸟的精准抵达与鄱阳湖独特的水文节律密不可分。今年湖区水文过程呈现“先枯后盈”的剧烈波动:8-9月,受降水偏少影响,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裸露的浅滩为过境的鸻鹬类提供了理想觅食场;而9月底至10月,受益于“江水倒灌”,水位显著回升,形成的广阔浅水区恰好满足了雁鸭、鹤类等越冬主力对觅食与栖息环境的需求。这种自然节律的精准契合,为候鸟提供了绝佳的“入住”时机。
保护加码多措并举守护迁徙通道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南矶湿地已启动全方位保护预案。措施包括加强对稻田、草洲等关键区域的精准巡护与监管,开展文明观鸟引导,并基于实时水文监测数据进行生态水位调控,最大限度优化栖息环境。同时,跨区域协作保护机制再次激活,鄱阳湖与吉林莫莫格等重要中转站携手进行“生态接力”,共同守护候鸟迁徙生命线。
展望未来白鹤主力即将抵达,盛宴高潮在11月
根据监测数据和以往经验,当前的鹤类抵达仅是这场年度生态盛宴的序曲。据确认,在吉林莫莫格湿地这一白鹤南迁前的最后“集结地”,已有数百只白鹤集结完毕,即将启程飞赴鄱阳湖。专家预测,随着近期北方强冷空气的持续南下,11月将迎来以白鹤、东方白鹳、天鹅等为主力的迁徙最高峰。届时,鄱阳湖将呈现万鸟翔集的壮丽景观,这场自然奇观的高潮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