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保护与利用矛盾,如果湖区群众的生计都难维持,保护工作就会显得苍白乏力。如何引导湖区群众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替代产业,解决群众的生计问题,是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和专家都在认真思索、调查研究、商讨对策的重要课题。本文所述的主人翁就是产业发展的践行者。
环境与现状
周溪镇位于都昌县的东南面,鄱阳湖的东北面,是鄱阳湖上的一个半岛,这里三面环水,湿地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水面和三十多公里长的湖岸线,全镇共辖15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共有人口5万多人,人均耕地仅一点二分。多少年鄱湖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周溪人,过着“饱不着,饿不了”的生活,当改革的春风吹佛了祖国大地时,仅靠一点土地是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他们纷纷走去家门,去外地寻求生活出路和致富信息,凭着一股聪明好学、敢闯敢冒的性格,周溪珍珠三大产业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但有更多的湖区群众,还在千方百计寻求发展机遇,奔波解决生活出路的道路上,一旦机会成熟,他们会义无反顾的回家创业。
智慧的选择
曹斌三十刚出头小伙子,个头不高,言语不多,是个地地道道的周溪镇新建村人,喝着鄱阳湖水长大的他,深知仅靠几分田地是很难维持生计的,由于家境困难高中还没毕业,就毅然走去校门,开始到外地谋求生活出路,经过近几年的打拚,年收入虽不算很高,但过日子还是没问题。在打工的岁月里,总是思索着打工可不是长久之计,如果能在家门口有一份属于自已事业就好了,既可以照顾年迈的老人,又可以关照子女的教育。基于这种想法,他常留意养殖方面的相关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项目,通过多方了解与市场调查后,认为养殖野鸡有很好的发展前程。2007年回家过年后,提出用自家的老屋舍作为场地,办一个野鸡驯养场想法,当时全家人想法不一,认为自己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市场,会有很大风险的,这时的他似乎很固执,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没有实践是不能下结论的,很多事业都是在摸索中前行的,还是让我拚一下”,话语中流露出一份坚定与执着,通过商讨最后还是得到了全家人的赞同。
执着的追求
说干就干,08年春节刚过,曹斌就开始为养殖事业奔波,在湖南实地学习了半多月后,带着50只种苗(10只雄的、40只雌的),踏上回家的路。回家后认真整理屋舍,积极钻研野鸡养殖技术的学习,摸索着养殖的办法,做好每天的养殖记录。5月份第一批蛋孵化成功时,他一夜没合眼,既是高兴又是担忧,首先面对的是防疫关,还好这些野生环颈雉的抗病能力强,打了疫苗针后安全无事。但是意想不到的事却发生了,由于这些小家伙的野性太强,出壳后长到二、三两左右,经常在一起打架,把屁股内的肠拉出来,一下子死了一百多只,他焦急着又无可奈何。在观察一段时间后,忽然悟出了其中的原因,如果让它们的眼睛都看不到对方,就不会互相打架了,为此,他发明了一种眼镜,戴上后只能看见取食,而看不到对方,这一招真灵验,事情总算解决了。为了节约成本,同时让这些小家伙上市后口感好,在饲料上又打起了算盘。他又开始摸索着如何配制环保、新鲜的饲料,通过查找资料,不断进行饲料实验对比等办法,幸运的是他成功的,大大的节约了养殖成本。2008年对曹斌来说是个不平凡之年,一年下来人都瘦了一圈,他吃了苦受了惊,也尝到了甜,摸索出了一套饲养办法,在困境中看到了光明,由50个种鸡当年生产了近4000只。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销路上有点受阻,价位不高,但是还是做到了当年收回投资的目标,并有点薄工资,我们为他的养殖成功喝彩!
拚搏中进取
09年5月份我们又一次踏进驯养场时,被眼前二台孵化机吸引着,机内有二千多枚正在孵化的蛋,规模比过年大了许多,这两台机子,一台是买来的,另一台却是自己做的,真不简单。这次曹斌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很高兴的介绍养殖场的经营情况,09年有种鸡二百多只,这些种鸡产蛋还可以,小鸡基本上可以全部成活,今年想上市的野鸡在一万只左右。当我们问起今后的打算时,他想法就是要扩大规模,屋后有一山坡,想利用山坡建一座生态养殖基地,同时想发动湖区群众养殖,他负责提供鸡苗与养殖技术,用合作社的形式发展养殖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但目前担心的资金和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