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25年后的鄱阳湖体验日记

媒体:原创  作者:万湖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10/30 10:48:02
20081028日,万湖(网名)随由一副院长带队的新一届江西省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去鄱阳湖考察。
在路途的高速公路上,窍遇江西日报摄影记者朱文标,两人曾见过面,聊天也就不拘束,主题自然是有关鄱阳湖及鸟,朱记者近期将主办“细走鄱阳湖,生态经济新思考”,还邀请我支持和参与。记得200748日,江报旅游版主编廖晓华曾主办过“行走鄱阳湖”, 希望通过脚踏实地的考察,完成穿越历史的追问,引起全社会进一步关注鄱阳湖区的保护与发展,让鄱阳湖地区成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典范。当时,我仅走完了进贤和余干,就因工作返回南昌。
10时许,我们一行14人(包括两位工作人员),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徐副局长等的陪同下,进行大湖池,映入眼前的是在广袤草洲上盛开的紫云英、随风荡漾的南荻,路旁洼地小鸊鷉时隐时显,在水中鄱着跟斗,鹤鹬不时发出“di-weidi-wei”的鸣唱。由于气温还不算冷,仅有极少量的雁鸭类刚迁入大湖池栖息。按往年经验,大量的候鸟将随冷空气,于11月大批迁入鄱阳湖。
刚到了吴城的丁家山,黑领椋鸟就在眼前飞翔。在保护区大湖池保护站八字墙保护点,我们登上了观鸟台,伍站长架起了单筒望远镜,镜头直指常湖池,可见一群群小天鹅、白额雁正在湖内自由自在地戏水、觅食。据说首批7只白鹤于日前迁入保护区,“鄱阳湖十大卫士”王小龙调侃地说,白鹤有灵气,是提前来欢迎20世纪80年代主持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的江西省科学院的客人,感谢鸟类学家等当年在建立保护区、拯救世界濒危越冬候鸟所作的贡献。是的,万湖198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江西省科学院工作,参与的首项科研任务就是鄱阳湖银鱼产卵场调查。1986-1988年,在鄱阳湖吉山研究河麂生态,期间参加过保护区组织的越冬水鸟调查,与保护区的小黄(现在江西省林业厅湿地管理办公室),骑自行车去常湖、朱市湖、大湖池统计水鸟种类和数量。20041月,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委托,我主持了鄱阳湖越冬水鸟调查。
进入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镇,当年曾在湖区插队、修过圩堤的程研究员,思绪万千,非常怀念旧时吴城的乡味和乡情,对现代杂乱无序的城镇建筑似乎有点不适应。在保护区的宣教中心,我们参观了鄱阳湖模型、观看了鄱阳湖影像、访问了鸟类标本室,还登上了望湖亭,细品了修河、赣江泾渭分明。望湖亭坐落在北江湖交流的鄱阳湖岸边,其左、右分别有修水、赣江汇入湖内,是登临观景的最佳之地。在望湖亭顶楼,徐副局长说,随着气候的变化,周边的景致又各不相同。晴时岚翠如空,波光粼粼;雨时烟水冥蒙,跳珠飞溅;风时白浪滔天,洪涛裂岸。这就是鄱阳湖?初次访问鄱阳湖的考察察团部分成员,对枯水一线、枯水似河的鄱阳湖有点不理解。
我们是在镇上的“古镇酒店”用中餐。酒店老板兼厨师的熊守礼的手艺不凡,第一道菜湖水煮湖鱼,把大家吃得一个劲地叫“爽”、叫绝。用餐前,部分考察人员参观了吉安会馆旧址,考察察团成员通过这里的一景一物,仔细品味着当年吴城这座西江巨镇“水客商贾,行集如云”的盛景。
午饭后,我们与徐局长道别。在吴城码头,窍遇江西省渔政局鄱阳湖永修分局的渔政船,老朋友郭局长带领导渔政人员在湖中执法后刚刚开码头,错过了细谈湖区渔业资源现状的机会。是的,保护候鸟,首先要保护候鸟的栖息地,湖泊的渔业资源是许多水鸟的主要食物,构建“人——水——草——鱼——鸟”和谐发展途径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在吴城码头登上鄱阳湖水文局700匹马力的船,顺水而下。陪同考察的鄱阳湖水文局王副局长说,现鄱阳湖都昌站水位为10.17m,比往年同期平均水位低2.2m,提前20多天进入枯水期。因都昌水域航道区水深不到2米,只能通过一些吃水浅的船只,我们的大船无法航行,去都昌考察计划被迫取消,直接考察鄱阳湖入江水道。考察船进入修河与赣江汇合处后,考察察团成员兴奋地举起相机拍个不停。运沙船来回穿梭,洲滩的杨柳煞是剌眼,崖边、湖中“迷魂阵”怎就禁而不绝呢?到了诸溪河口,王研究员第一发现水中有黑身跃出水面,很快又消失在水中。是江豚,我说。大家把目聚集在江面,注视着江豚的出现。当大家看到都昌矶山湖风力发电机组的风机时,畅想鄱阳湖清洁能源的利用。“我们进行了中国“百慕大”——鄱阳湖“魔鬼三角区”的老爷庙水域”,鄱阳湖水文局的曹副局长介绍说,“千百年来,无数舟帆在此沉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水域已有100多条船只神秘地葬身湖底。一系列怪谜引起了气象专家的关注。据专家介绍,怪谜的发生很可能缘于狭管地形形成的强大风力。数据显示:受地形和气候共同影响,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风力资源,全年大于8级大风的日子就达165天。”大家明白了,鄱阳湖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组落户都昌的原委。停船登上老爷庙,这是25年后再次来到这里。我们了解了老爷庙采沙厂的一些情况。
登船直奔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预选坝址,途中再次领略了星子落星墩的剪影。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上距星子县城约12km,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km,地理位置为东径116°07′,北纬29°32′,坝址控制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积。坝址左岸为星子县和庐山区分界——长岭山,山顶高程为129m;右岸为都昌县和湖口县分界——屏峰山,山顶高程为149.2m;两山之间湖面宽约2.8km。坝址处地形较对称,两岸均为岩质边坡,地形、地质条件较好;水道主泓靠右岸屏峰山,基岩埋深相对较浅。枢纽工程布置:由于入江水道主泓靠右岸屏峰山,其基岩埋深相对较浅,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发电站厂房靠右岸布置,泄洪闸靠左岸滩地布置,船闸布置在两侧。根据枢纽工程的泄洪、发电、航运等要求,在同一轴线上布置有泄洪闸、发电站、船闸、鱼道和筏道等设施。
在诸溪河口至长岭山——屏峰山的1小时航程中,我粗略统计有20余头江豚逆水而上,向鄱阳湖挺进,它们全然不顾水上的忙碌的船舶,这就是适者生存?!在入江水道,还看到两群浮鸥约200余只,一群南飞的雁,约有30只。
船返回星子石油码头时,时针指向16时许。上岸后,首先看到了老朋友、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姜研究员领衔建设的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因事先电话联系,姜研究员在湖北出差,我们就没登门造访了。
晚上,带队考察鄱阳湖的院领导在星子的宾馆召集大家开会,大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各抒己见。会后,躺在床上,连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的我,翻开拙作“鄱阳湖科学发展的再思考”,陷入鄱阳湖的美景,回想过去,思考今天,展望未来,感慨万千。
阅读 648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