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让湿地为我们生存发展保驾护航——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认识讨论篇

媒体:原创  作者:老黑
专业号:老黑 2009/6/24 16:49:15

       自然规律告诉我们,生态世界里所有物种的生存资源都以一种闭合的方式在往复循环。生态平衡和良性生态循环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人类的存在及社会经济发展是生态循环的一部分,如何把我们的所做所为融入生态规律,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生态循环的既定规律,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稳定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湿地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生物多样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件,充分认识和认真把握湿地生态规律及湿地在生态循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是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
      “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即能让我们走向辉煌的现代文明,也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给生物界带来灭顶之灾,关键是生态循环能否正常运转。平衡的自然生态是所有物种的共生乐园,每一种生物的生存发展都必然会向共生环境排泄自己生存发展的付产品——对自己无用甚至有害的所谓废物,可这种废物对其它物种来说就是生存的必须物资,多种排泄与多种需求持平就是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圈内的所有物种都有共生环境都能维持种群稳定就是生态平衡。发展如果破坏了这种自然规律,就必然会破坏所有物种的共生环境。
       从考古研究的报告中,我们曾对先人的生活有过粗浅的认识,在那刀耕火种的岁月里,生存的艰苦和无奈曾让我们的祖先为了温饱去拼命,如何制造征服自然的工具和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生存需要是他们当时的最大追求。树上为家洞穴栖居是为了躲避其它动物对生存的威胁,联合起来行动是为了抵御不测和取得足够的食物。那种年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尚处于启蒙阶段,在自然界的生物群体里虽然思维模式有别于其它动物,但从生态地位来说是处于弱势或平等地位。后来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加深和把握,以及生产工具制造方面的革命性发展,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生存物资有了节余,对野生动植物的野化训养逐渐规模化,并从树上和洞穴里走向平原,选择了更加适宜生存发展的栖息地。发展使我们人类从远古蛮荒之地走近了近代文明,发展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在自然界的生存潜能,发展使我们充分享受了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用于我们生存的方便、舒适和乐趣,发展让我们一步一步地走向生态霸主地位,在生态界我们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已走出生态圈向生命的禁区发展。发展是生存的必有之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可有人的意识和社会管理机制所左右,但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趋势绝不会随人的意志所转移,人的本能和人类社会存在需求也不可能会停止发展,相反,发展速度会在区域竟争和相互督促的情况下愈来愈快。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完全是以物资和技术贮备为标志,因为人类始祖基因所支配的本能要求是以个人、团体、区域内的群体为存在基础,生态是全球生物界的事,一涉及到和我的利益冲突时,就会权衡利弊放在次要位置。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弊端,也可能是人类本能为自己发展埋下的致命祸患。纵观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史实,无一能逃出这样的怪圈,都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考虑如何挽救日益恶化的生态循环。生态循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恢复生态资源的投入是破坏资源获取经济利益的几倍、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更多,且效果很难如自然状态下的生态效果。这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一知半解的结果,是凌驾于自然资源之上不尊重自然规律没有完全了解自己如何才能生存的结果。
       发展是人类认知自然谋求生存过程中受意识支配的一种行为方式,和所有处于生态环境中的生物本能一样,这种行为方式形成的后果只要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受极限,不给维持生境的生态循环造成不良影响,使生态与环境处于一个良好的平衡状态,这种行为方式对于生境中的所有物种的生存繁延就是科学的,否则,对于生态环境中所有物种的生存都是一种致命的威胁。生态环境中所有物种(除人类外)都是在无意识的发展着自己和自己的种群,所谓“物竟天则,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数亿年来自然法则演绎着“相生相克”的规律,控制着物种间生态平衡,形成了所有物种都期盼的生态环境。发展壮大是所有生物一代接一代本能的追求,拟制发展实现生态平衡在良性生态循环中获取共生环境则是所有物种的希望,这就是自然,即矛盾又统一的自然。发展对于自然生态来说不是无限制的,是以生为条件受约束的。人类及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就是得益于这样的原理及依这种原理所生成的生境才能生存展至今。
       人类的发展状大及对其它生物及自然资源利用技术的日臻成熟,已使地球生态圈内的其它生物和区域内小范围有限的自然灾害难以对其造成致命的威胁,生态拟制人类种群发展壮大已不可能,生态平衡及依赖良性生态循环形成的生态环境完全由人类左右,聪明的人类如何确定生存发展方向,将直接决定自己未来的命运。
        湿地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类型,其作用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湿地作为生命摇篮,最具物种多样性,她利用动物及人类生命活动的遗弃物生存发展,组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由于其作用效果独特彻底,支撑着其它生态系统在生态循环中难以承担的作用,因此被人类尊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是水循环的主体之一。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湿地生境的支撑,失去水湿地生物多样性将无所寄托。湿地也是水的最佳生物净化场所和贮存之地,天上上游来水多时,她能利用自己的独特构造大量吸纳,以滞缓径流洪水的凶猛之势,避免意料不到的生态灾难,湿地“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 倍的水量”(湿地概述及相关知识  来源:百度百科)又如湿地中的泥炭藓,持水量可达1600%——3000%,为自身重量的19——31倍(湿地探迷 来源:湿地中国    四川大学  作者:高聪 )。天旱缺水时,她又能将水缓缓渗出,长期保证江河流量和环境气候的适宜湿度,给流域所及生态之地带来生存的福音。“据实验研究,一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湿地概述及相关知识)。受污染对生态有害的水体,在这里逗留经过生化洗浴,就会改头换面成为万物爱待的生命源泉。如污水流过“柏树沼泽地(湿地中的一种),经过测定发现,大约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净化排除了”(湿地概述及相关知识)。湿地这样的水循环方式,是有益于生态和人类的循环方式,是任何发达的科技都难以达到的生态境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也是最经济实用的水循环方式。人类对水资源循环方式的漠视所造成的水缺乏、水恐慌、水灾害,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态不良连锁反应,正日益严重的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生存发展,我们必须尽早觉悟。
       湿地是“地球之肾”。我们尊称湿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她独特的生态功能具有超强的去污排毒能力。我们知道,湿地是生命的摇篮,最具生物多样性,“仅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属、1380多种。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飘浮型等;从植物种类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我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湿地概述及相关知识  来源:百度百科)。而所有的植物都是在利用人类及动物生命活动的遗弃物在生存发展,它们所需所用的都是对我们及动物们无用的或有害的,它们生命活动所遗弃的及乎全部对我们都是有益的急需的,它们生存发展的越繁荣,就会对生态环境中对我们无用或有害的物质利用的越多,就会向生态环境中排泄它们不需要的对我们有益的物质越多,我们的健康生存发展就越有利。“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CO2和其他气体,特别是一些有害的气体。沼泽地上的氧气则很少消耗于死亡植物残体的分解。沼泽还能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沼泽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通过沼泽能吸附金属离子和有害成分。沼泽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克星。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  例如,水葫莲、香蒲和芦苇等被广泛地用来处理污水,用来吸收污水中浓度很高的重金属 镉、铜、锌等。”(湿地概述及相关知识  来源:百度百科)研究表明,每年每平方米湿地平均生产9g蛋白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有的湿地植物生产量比小麦的平均生产量高8倍、世界上著名的湄公河湿地1981年创造了9000万美元的产值,同时提供了2000万人口所需蛋白质的50%——70%。湿地是地球上最富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探迷 来源:湿地中国    四川大学  作者:高聪 )。从湿地植物去污除毒的超奇功能和湿地超强的产出功能,就可看出湿地对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性,说湿地是地球之肾一点都不为过。科学发展应该从此想开去,全面深刻的理解湿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没有湿地就等于没有了生态基础,而没有牢固基础的空中楼阁式的发展非旦徒劳无益,还会给健康生存带来难以弥补的麻烦。
       科学决策,让湿地为我们健康生存发展保驾护航。湿地是陆地生物的老家,我们能够生存需要湿地生物多样性不停地消除因我们生命活动向生态环境中排泄的废物,并通过它们生命活动的物质还原作用源源不断地供给我们生存资源。我们和它们之间只有保持需求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取得共生。发展是人生的追求,是竟争的需要,只有科学合理的发展才能有立足之地,不发展就只能是死路一条,科学发展观的中心要义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民生是主题,民生以生态环境为要件,健康的生态环境靠良性生态循环来维持,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生态循环的主力军,湿地状况和生态环境优劣有着直接关系。发展必须尊重生态规律,科学决策发展的措施和方向,因为人类活动量大了,排泄的废物就会增加,就需要同等量的生态资源来进行生态循环,才能维持我们和万物的生存环境,如若发展措施不科学,危及生态资源存量,就不能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就会危及我们的生存环境。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状况,就是污染物排放量多了,生态资源少了,难以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所造成的环境恶性循环的初步现象。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专家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绘制完成了首张全国湿地遥感图。遥感图显示,从1990年2000年这十年间,中国湿地资源减少了5万多平方公里。2004年6月14日华声报报导:“据央视国际报道,50年来就使天然湖泊湿地消失近1000个。目前我国土地沙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一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试想这样的资源消失速度,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好吗。我们国家全民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行节能减排,建立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颁布实施《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条例,规定“植树节”、“地球日”、“湿地日”、“爱鸟周”、“中国水周”等纪念活动,就是为了提高公众生态意识,扭转过去不科学的生存发展措施,实现人与自然万物长久和谐共生的目的。但人类最大的缺陷就是难于战胜自己,我国的生态问题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在现有体制下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这样的问题。最近央视《新闻1+1:环保莫成污染保护》的评论,就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生态与经济的深层次问题,这不是一省一地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自然人的认知趋向问题,人心不足蛇吞象,何况我们国家区域间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解决湿地资源存量与生存发展的矛盾,一是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用事实说服人们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惯和意识。二是要科学用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水循环方式,力求有更多的水来支撑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生存发展。三是要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为湿地资源存量提供存在空间。四是要从全局出发考虑生态问题,改革现行的体制机制,使其在处理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这对矛盾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让一地一区域承担全局发展对生态的影响,促进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工作,让湿地为我们生存发展保驾护航。

阅读 582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