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生态 心理 文明 未来

媒体:原创  作者:老黑
专业号:老黑 2009/9/7 9:02:45
       自然社会是一个多棱镜,不同的界面在不同阅历、学识的人中间所形成的思维和评论有很大的差异,对现在未来及周围人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将会在不脱离本能特性和惯性思维标准的情况下左右社会的发展。以现在的认识水平看过去的行为轨迹,往往为那时的愚昧无知而惋惜,也为我们的成长而自毫。但要以现在的认识水平实施一个质变的跨越,即使前卫人士把道理禅述的再科学完善,再前景光明,若要我们彻底改变惯性十足的生存理念,就犹如脱胎换骨十分困难。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生态形势使我们认识到了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与我们健康生存的重要性,足够的生态资源所维持的良性生态循环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联,但本能的生存理念——与自然界所有生物难以区分的适者生存原则——及数代相传的惯性思维,并没有摆正我们在自然界的真正地位和决定生态环境优劣的作用,以致于过去和现在我们的很多作为都是与我们的生存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生态、心理、文明和未来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
       以我们现在对自然社会的接触和感受,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正在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文明的真正含义。以生态做基础,以维护自然生态规律为社会发展的导向,以人的生活质量为根本去制定规范行为的措施,已逐渐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执政要点,这说明我们已认识到自然生态循环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唯一依托,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只有在良性生态循环的基础上才能得以显现。这种决策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环境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愈来愈不适宜,并引发了一系列即十分悍见又触目惊心的自然灾害,这使我们不得不对生态影响刮目相看。地球运行规律也可能给气候带来规律性的变化,可由我们不成熟的行动带来的污染排放增加和生态资源减少所引起的恶性循环,却不能不使我们自醒自悟,如何呵护自然培育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了全球人类谋求安全生存所关注的焦点。
        我们正在行动,国家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资源管理部门工作方向的转变,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以主力媒体宣传倡导,促使着全社会公众生存理念的转变,以图以我们的理性思维改变以往的生存观,应对因我们的无知带来的气候变化,促使生态自然修复,实现科学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某些人的某些行为和结果让我们很难理解,但主流却是让人畅心悦目的。恰如一条江河不管主流怎样磅礴,怎样摧枯拉朽一泄千里,但其中总有旋涡和回流与主旋律唱着反调。
       新的思想理念,有悖以往习惯的新生事物,在物质和认识达不到一定高度时,尽管这一切对未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总是会对它挑三说四,以各种理由阻碍它的存在与发展。就如江河源头的细流,行进起来是那么的曲折艰难,有时还会被围成湖,举步维坚。
        我们不能怨任何人,尽管他们的行为显得非常愚昧。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可以想象,自古至今,我们周围的所有,那一样不是在为我们的生存服务,我们种的农作物,我们养的家禽,不都是从野生培育而来,我们所用的能源,不都是向自然索取而来。砍一棵树,毁一片林,都是为了赚取生活的富足,占一片湿地,不管是如何经营,如果不是为了让生活更加舒适,相信谁也不会那么做。对于一个靠湿地生活的人,如果他种上一棵树,基本上就不用投入管理物力人力,每年可以给你一百元的经济收入,他要是种上一百棵甚至更多,你能说他不应该吗?当一个住在林区的人,十年二十年靠伐木或者靠经营林副产品才能得到的一点收入,可引进一个工厂,可在几个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获得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样的经济收入,短时间内改变一个村一个乡的经济面貌,你能说他做的不对吗?这种行为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理念上是无可厚非的,是受公众敬仰并极力效仿的。为降低工作强度,增加居民和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极少数人经营濒危物种在政治上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培育生态资源和开展旅游为名,改变稀有物种栖息地,迫使其迁移他方,虽然多数人为看不到昔日的景观而惋惜,却不会因环境的变化去恐慌,也没有远见去指责公务员决策的无知。但这种行为在生态形势已十分严峻的今天是不可取的,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早已明令禁止,之所以制而不止,主要原因是生存资源的分配不公,生活在生态资源保护区的人们和生活在其它地方的人一样都享受了生态循环的公益性,而我们却禁止他们和我们一样利用生存区域发展经济的随意性。法律法规的不公平性让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人生存的更好付出了自己应该得到却不允许得到的生存权力,一部分人为了得到更丰富的物质文明,可以在自己的活动区域内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一部分人却要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存健康放弃自己经过努力可以得到的优裕生活,心理很难平衡,所以依法管理受到遏制,生态管理绩效不明显。
        人,是自然界的一员,其生理心理和自然界的成员一样离不开自然万物的调理。如我们要生存离不开植物的种籽和根茎叶,也离不开动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所有器官,更离不开自然万物生命活动的需求和废弃物。不单如此,我们的心理还常常认为物以稀为贵,素来以贵重物品拥有的多少作为身份的象征,稀有物种用的越多越能显示自己生存的高贵,因此,往往冒高风险出大价钱享用。以此为营生的人就可以用少量的付出赚取数倍于此的利润,即使冒牢狱之灾,也在所不辞。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理念,是我们目前呵护自然培育生态资源的重大隐患,也是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减缓我们走向生态文明的主要障碍。
        本来,我们与自然万物一样享受自然的恩赐,也受自然的约束,以一种固定的方式控制着付出与索取,维系着良性生态循环。但在长期的生命演译过程中,我们逐渐掌握了人的生命与自然万物的存在规律,提高了生命的存活率和身体健康的年限,克服了自然伤害和拟制人口数量增长的条件,使地球人口数量及其生命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影响超出了生态平衡的承载能力,所以生态环境日益不利于人的生存。
        我们做出动植物保护的决策,是基于挽回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修复良性生态循环为目的的,要实现这个目的,就不能指着某种动植物说保护,这样的保护只能是越保越少,甚至会在特定的环境中,使其基因改变,失去物种存在对自然生态循环的意义。保护动植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尽我们所能不去干扰自然,让稀有物种在自己适宜的生境中栖息繁延,达到扩充种群数量的目的。香港的社会发展规划就很有借鉴之处,一千平方公里多一点的区域内,生活着近七百万人,区域人口密度之大可为惊人,然而,他们对自然高度开发的区域只占总面积的不到百分之三十,不管这种模式是不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良性循环的最佳选择,最其码这种模式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存在空间。
        生物多样性减少及稀有物种增多的原因之一,应该是人类数量增加和活动不规范对空间无序占有的结果。有很多人认为森林少点也没有看见环境变化有多大,湿地是“地球之肾”,中科院卫图遥测结果十年间中国湿地减少了五万平方公里,也没见对我们的生存健康造成什么影响。其实不然,物种减少就是自然生态给我们人类的重要警示,谁能说自然灾害频繁和湿地、森林减少对气候的影响无关,谁能说空中有害飘浮物的增多对我们的健康无害,虽然可以说这种现象是工业文明的祸患,但湿地与森林减少所带来的生态效应是不是在推波助澜,谁能说地球气温升高与森林、湿地减少,蒸发量减少空气干燥无关,谁能说淡水资源日益缺乏与森林、湿地的涵养、平衡、贮存能力降低无关。物种减少到一定程度将会殃及生态循环,人类将会失去生存空间。
        应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起决定性作用,污染排放的增加对气候变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生态资源量的减少,自然界不同物种需求物资循环转换能力的降低,也促使着气候向不利于人生存的生境转变。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仅占世界同期的9.33%。从人均的累计来看,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人均的累计排放量仅仅占世界的92位,还是比较靠后的。2004年的数据,中国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仅仅是3.65吨,即使最近几年中国的二氧化碳在增加,但只是和世界的水平接近,但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来讲,我们仅占他们的三分之一。(新华网:陈宜瑜等委员与网友交流“应对气候变化”  苏伟)。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副作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很小的,但我们现在所处的生存环境和1950年相比却有质的区别,曾有媒体报导,仅仅十年的时间我国的湿地面积就缩减了五万平方公里,现有的湿地资源质量对环境的影响是不是和六十年前一样,却很难评估。还有媒体报导,我国的沙化土地面积每年扩展一千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惊人的生态资源量缩减,造成生态恶性循环加剧,促生自然灾害频繁,给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破坏。有人曾对河南省卢氏县的一场暴雨做过比喻: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比喻虽然不很确切,但却能说明尊重呵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恩格斯说过,我们对自然的掠夺,会得到数备于此的报复,这个道理正被我们的行动验证。风雨冰雪虽变换无常,湿地森林的生态效应对气候的影响却能使它们驯服,适时填补自然气候对人类生存的不利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生态原理。
        人生轨迹是难以改变的,那就是来于自然,生于自然,最后重归自然,毛泽东的一句“粪土当年万候”精辟的禅述了这个道理。不管人类社会再发达,其生存永远离不开自然万物的抚育。暂时遇到生存困境侵犯其它物种生存权力是人之常情,是自然生存规律,能够生存却以追求更高境界为目的,改变自然生境迫使为我们健康生存服务的其它物种限于绝境,没有唇亡齿寒的感觉,就是和自己过不去。
        从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亮点来看,一是以古人智慧结晶为主,我们在那里可以想象先人的风采,感受作为他们后代的骄傲,一是以自然景观为主,我们在那里可以领略自然风光,可以获得我们不能制造,其它地方难以得到的生物多样性赐予的与我们健康生存有益的生理调节物质。能以自然风光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赚取经济利益,说明我们周围生态资源短缺的可贵性,往深里想就是对我们以前生存理念的否定。
       六十年来我国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首党中央领导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由一穷二白实现了今天的小康生活,特别是以胡锦涛为首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把生态资源培育保护列入了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相信在这样的执政方针引领下,我们一定会改变生存理念,完善发展措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走向文明的未来。
阅读 462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