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的五行隐喻系统当中,西和北这两个方位,与水的关系非常密切。西方属金,金能生水,而北方更是水行的方位。不过,在中原以西、以北的地区,却是以缺水著称的欧亚大陆腹地。
好在,亚洲腹地的高山冰川为河流提供了足够的水源,它们在这里汇聚成星罗棋布的湖泊。咸海就是其中之一。国人对这个名字应该并不陌生,在历史学教科书上,它被与古代王朝的疆域范围联系在一起,让人联想起勒马咸海的唐代武士。咸海也是一个巨大的湖泊。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它的湖面有将近4万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排名第四的大湖。
咸海的“衰败”来得太过突然了。从20世纪初开始,苏联就在咸海流域推行造田运动,将注入咸海的两条大河阿姆河和锡尔河分流至附近的沙漠地区,在此基础上发展周边地区的农业。很快,这里就成为中亚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棉花和谷物产量巨大。这一做法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由于注入的水量减少,咸海的水面快速下降。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下降速度达到了每年将近1米。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原先巨大的咸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分别独立的南咸海和北咸海。到2003年时,南咸海也萎缩成了两个部分。在哈萨克斯坦政府的努力下,北咸海的水量逐渐恢复了,但面积较大的南咸海却不断缩小,其中西咸海很可能在10年内完全消失。
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著名的死海身上。约旦河是死海惟一的“海水”来源。但由于约旦河沿岸取水量的增加,流入死海的河水越来越少,死海的水面快速下降,如今的死海,面积只是50年前的一半。不过,死海是幸运的。它是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周边国家虽然面临政治、自然、经济的多重困难,但依然试图,而且必然要开展死海拯救计划。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现在,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正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举行。它的湖面也一直在下降。根据《中国湿地百科全书》的资料,与20世纪初相比,青海湖的湖面已经下降了13米,2004年,它甚至一度被分割成两个部分。好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冰川融水增加,再加上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近年青海湖的湖面出现了连续上涨的态势。
说起来,咸水湖当然也脱不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在地质学上来说,湖泊本就是暂时性存在的水体。何况咸水湖还是“湖中病人”———供水量少于蒸发量,使它们越来越咸,只能坐等“油尽灯枯”。不过,人类的过度开发正在大大加速它们的衰亡。在人类的干预下,很多淡水湖都快速消失了。曾经掩护好汉们的“八百里梁山泊”,如今也已经大大“缩水”。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和鄱阳湖,也都一度陷入困境。湖的病,归根结底是人的病。
□徐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