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想起故乡酿米酒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4/7 7:30:07

  开栏的话:小时,我家在义乌北乡的崇山之中,那里属会稽山余脉,常常看到云,白白的,柔柔的,迷迷蒙蒙的,在青山间飘逸,缠绕,有时弥漫得整个山岭都沉潜在虚无之中了。待云开雾散,又是一番青翠明丽的景象。后来,我走到哪里,都将家乡揣在怀里、藏在心里,连写文章的尾处也注上某年某月某日于白云乡。前几天,家乡报社邀我为副刊写专栏。我想起一些事,整理成篇,就称“云乡缕烟”吧。云乡永在,缕烟不绝。

  去年12月中旬,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江西省林业厅邀请我到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看。到了鄱阳湖区一个叫沙湖的地方,我们老远就听到各种候鸟的声音,从遥远的那边飘传过来,声势悠扬,浩荡。意想不到,在粼粼湖光中,我看到候鸟芸芸地密集,横亘在广阔的视野里,恢宏,壮美。它们在浅水中栖息,游弋,觅食,引吭高歌。我是头一回倾听到斜阳般金黄色、银白色、绛红色交融的声音,似无数清亮的大铜铃碰撞无数脆响的小铜铃,无数悠畅的芦笛呼应无数低沉的长箫,无数琵琶的嘈嘈急雨惊动无数小弦的切切私语,无数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蹦跳在无数江南彩练的舞动中……那纯粹、优雅、天然无雕琢的天籁之音,刹那间驱散了我的疲劳,湮没了我的过去和将来,消失了我的村庄和城市;没有了尘世的纷繁喧嚣,没有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没有了沧桑的岁月、历史……

  保护区的人员告诉我,这里有天鹅、鸿雁、野鸭等17万只之多。我惊叹不已。太阳虽已西沉,我们丝毫没有归意。但毕竟还要赶90公里的路回南昌,离别时,大家都有恋恋不舍之感。此刻,我决意要采访保护区的人。

  我觉得,文学要有生活的积淀。这次采风,文字应该是鄱阳湖的芦苇扎根在肥沃的湖滩上,是一层层清雾在鄱阳湖面黎明中升腾起来,是在碧波荡漾与湖草丛生间催生出来,是在飞鸟的翼下、繁花的盛开中散发开来,是在黄昏霞飞与雁声静息的寂寞中弥漫而来。我想住到湖中的吴城去感受这一切。可主人热忱,说那里条件有限,要我住在南昌,每天坐车去。

  我来回跑了五天,采访到了不少素材,感受到了许多过去从未感受过的东西。要把这些素材描绘成文,表达我所认识的价值趋向,表达我所感佩、敬仰的人们的精神境界,心里还是没底。这时,我想起我们家乡过去做米酒的情景,倏忽觉得厚积的素材,该让它如糯米那样蒸熟,撒上粉状的、颗粒状的酒曲,用我的心大胆而又慎重地搅拌,再将它装进我思想的坛子里,埋进从炉灶里退出的温热的炭灰中,让它慢慢地酝酿。我们会感觉到它们在相互熏染、相互挤拥、相互调节、相互发出酝酿时特有的甜美低吟,又在低吟中唱出醇厚的歌来。

  就这样,我构思成了一个中篇报告文学,一个多星期写出了近四万字的《鄱阳湖情怀》。中国作家出版社编集子,收录六篇报告文学,主编这本集子的同志来电话,以欣喜的口吻对我说,这是她已收的五篇报告文学中感觉最为厚重的一篇,文笔也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家之言吧。当然,我写得还是认真的。我写时就想让读者慢慢地往下读,看来,这个效果达到了。出于编辑的偏爱,她将此稿推荐给《中国作家》,想与书同时推出。酒酿到一定程度,会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读者自会从那里品味我拌入的曲种的高下。这酒的成色、口感、品位,我很难说。读者是上帝,请你们判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真诚,永远是作者与读者最近的桥梁。

  作者简介:王贤根,义乌苏溪人,总参谋部大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援越抗美实录》、《雷神》、《中国秘密大发兵》、《西线之战》、《火红的阳光》、《山野漫笔》等。多次获军内外文学奖。

来源:义乌商报 作者:王贤根
阅读 412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