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云:“湖势西来迥,川形百道开。”“浩淼连天际,游人纵远眸。”富饶旖旎的巢湖可让你饱览湖域风光和自然奇观,而丰蕴深厚的文化积淀却是任何人难以读透的历史长卷和人文大典。就湖名演化而言,若想弄清来历,辨明真伪,你就得翻破千年青史,万卷经籍,字里行间有抑扬顿挫的陈述,有百思不解的慨叹,有沧海桑田的变迁,有曲折奇幻的蔓延,共同丰富了巢湖文化宝库,也见证巢湖是个神奇的大湖。
1、漅湖——本名
“巢湖”是今名,其本名称“漅湖”,唐代学者李善注《文选》“漅”时特意指明所在地:“漅湖在居巢。”秦代曾在此设置居巢县,即今巢湖市居巢区地域。《康熙字典》解说:“漅:湖名。在今庐州合肥县。”清代设庐州府,下辖合肥、巢县、庐江、无为、舒城5县,府治设在合肥县(府衙在今合肥市城区),故以合肥作为坐标。《汉语大辞典》解得更明确:“漅,湖名。即今巢湖。”
“漅湖”始见于《后汉书·明帝纪》:“是岁,漅湖出黄金,庐江太守以献。”这年即永平十一年,是公元68年。合肥知县的左辅是个作风严谨的学者,上任第三年即嘉庆七年(1802年)便亲自主持纂修《合肥县志》,在引辑这条记载时特作提示:“宋范蔚宗追书也”。他的意思是说,《后汉书》是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撰写的,“漅湖”之名可能出于“追书”,漅湖得名的实际年代应当晚些时候。
东汉杰出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里辑解9353个字,其中有“巢”而无“漅”字,所辑带“氵”旁的冷僻字多笔画字也很多,不会因“漅”画繁冷僻而弃收。据此,我们可断“漅”字是许慎之后才新创出来的,“漅湖”之名当取命于公元147年之后。
汉末文学家阮瑀曾代曹操给孙权拟写书信,其中有“欲观湖漅之形,定江滨之民耳”的话,学者一致认定文中“湖漅”即“漅湖”。这么算来,“漅湖”之名大约起命于公元147至210年之间。
既然汉代之前古字中有“巢”字,人们为何还要取“巢”字加“氵”而创制“漅”字呢?目的很简单也很明显,那就是为了区别于政名“巢”、城名“鄛”而专用于湖,防止使用和读解时发生混淆和误讹。
“漅”字在读音上也有别于政名“巢”、城名“鄛”。据《文选》李善注、《后汉书》李贤注和《康熙字典》等集解,“漅”字读为zāo(音遭),一读为zǎo(音早)。在唐代之前,已经出现“巢湖”、“漅湖”混用、兼用现象,远在蜀中的诸葛亮就不太了解二者区别,或许没在乎这个不同,他在《后出师表》中曾说曹操“四越巢湖不成”。更早些的还有个刘晔,他身在庐江给鲁肃写信,信中说庐江人郑宝“在巢湖拥众万余”而成一方豪杰。
到了晋代,“巢湖”就开始广泛应用于时文、牍籍,南北朝之后正式进入史书,唐代实行三者合一以“巢”通用是顺应潮流。不过,到了唐代,建巢州、置巢县,人们弃繁从简,湖名“漅”、政名“巢”、邑名“鄛”,三者合一,以“巢”通用,于是“巢湖”遂取代“漅湖”。
2、彭蠡——古称
“巢湖”、“漅湖”之名为何直到东汉后期才有?巢湖居民为此困惑千余年。明清《巢县志》、《合肥县志》的编撰者曾为此愕然,并发出惊呼:“汉无巢湖名?”确实如此,《史记》、《汉书》不见“巢湖”、“漅湖”,连居住寿春(今寿县)的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中也同样不见,难道巢湖汉时没有名字?
泱泱巢湖,汉代有名,只是不叫“巢湖”而称“彭蠡”。早期湖大域广,洪荒严重,大禹曾受命来治,立下殊功,专记大禹行迹的《尚书·禹贡》即有两处记载。可是,班固撰《汉书》时出误,后人遂张冠李戴将“彭蠡”给了鄱阳湖,致使巢湖一时间失名无籍,到了东汉后期人们重新命名“漅湖”。
“彭蠡”是巢湖。首辨此误的是熟悉江淮历史地理的理学大师朱熹和他的高足著名学者蔡沈(《书经集传》)。元明学者仍旧不敢纠正班固之误,清康熙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进一步甄别而再次宣言:“‘彭蠡’即今巢湖,‘会于汇’为今鄱阳”。(《尚书解义》)“四库全书”总纂官、协办大学士纪昀(晓岚)赞同此说,清代巢湖史研究专家李恩绶主编《巢湖志》开卷即为此声明:“巢湖,一云‘彭蠡’。”
“彭蠡”绝非鄱阳湖。现代历史地理和湖泊研究专家一致指出,鄱阳湖域在两汉时期,仅为河汊沼泽,约在东晋末年渐成湖泊。邹逸麟教授辨误:“认为古代彭蠡泽即今鄱阳湖,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王育民教授确论:“东汉时班固为了附会《禹贡》彭蠡之说,把江南的湖口断陷水域误指为《禹贡》的彭蠡泽。古彭蠡泽的名称就这样被继续沿用下来。”(《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班固出错是难免的,我们的责任是把“彭蠡”之名归还巢湖,重新整理和健全巢湖湖史档案。
3、焦湖——别称
焦湖之名始于东晋,作为巢湖的主要别称而与“巢湖”并行千年,时到今日也盛行于湖区民间,成为旅游文化的一个亮点。就现存文献检阅,较早见用的东晋文学家干宝的神话志怪小说《搜神记》,其中《焦湖庙祝》一篇介绍了焦湖庙(即中庙),所写的是山东单父县商人杨林游庙求用“神枕”,竟然喜获比“黄粱梦”更为美妙的梦遇。
焦湖之名在南北朝时期便普遍使用,并渐渐进入史书,诸如唐代学者姚思廉所撰《陈书》,或曰“樊毅领水军二万自东关入焦湖”,或曰韦载“率三郡兵自焦湖出栅口”,焦湖之名频频出页。唐宋之后,尤其是明清以来,焦湖之名不仅与“巢湖”并行于世,覆盖了整个巢湖流域,还缘水路通用于长江流域,径陆路辐射中原黄淮区域,甚至被引申为整个巢湖水系和地域代称而用于官牒文书,如清代官员沈家本给朝廷的奏折里就有“皖省之焦湖人”的提法。
焦湖之名的来历,古今说法不一,较有代表性的大致多种,有说因“焦门”而名、有说缘“焦县”而名,最为普遍和可信的则是由于传说古代巢州城陷落之时有个舍己救人的焦母沉溺于洪涛,为纪念其人歌颂其德而用其姓为湖命名。
巢湖还有几多别称,如樵湖、居巢湖、南巢湖,雅号如漅浦、巢泽、焦源,误解如历湖、邕湖等。
4、“巢湖”来历
“巢湖”湖名来历是巢湖文化研究中最为复杂也是争鸣最久的一宗课题。就古今不同说法综合可甄别为4大类:陷地说(陷巢州)、湖形说、人名说、国名说。
“陷地说”最为流行,盛传千余年,近现代也有因袭,然毕竟来自神话传说,已随文史研讨和科学考察而渐退渐消。现已有明确考证,指出巢湖“成湖时间距今约1万年左右”。巢湖并非由巢州城陷落而成,“陷地说”虚不可信。
“湖形说”是现代才新兴的一种说法。《辞海》解巢湖:“湖呈鸟巢状,故名。”作为权威工具书其影响十分巨大,加上《合肥概览》、《江淮风物》等也如此诠释,一般居民则人云亦云,故大有确认通行的势头。其实,此说出于望湖生义、就名测猜,殊不知其古称“彭蠡”,本名“漅湖”。巢湖在晚更新世之后就开始沉降而形成湖泊雏形,至晚更新世末,已奠定了湖泊的基本形态。“巢湖的全盛时期……要比现在的大三、四倍,湖水也深得多。”(《中国名湖》)“初时,巢湖范围西近六安双河镇,北抵今合肥市,南与庐江县白湖相连,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中国湖泊志》)“巢湖”之名始于三国,有谁登高俯视出湖形似鸟巢而取此名?而且就近现代巢湖湖形来看,也并非“呈鸟巢状”。
那么巢湖究竟因何得名?巢湖本名“漅湖”,“漅”缘“巢”而制,显然源系于所在地域的古国——巢国之名。明崇祯四年(1631年)任巢县知县的学者严觉曾考证说:“万顷得名高士耳,一丸已识夏侯羁;汤汤巢水流千古,汨汨焦源今在斯。”(《巢湖清咏》)所谓“高士”即指巢父,是说湖名根源于巢父。若追溯源头,自是始祖有巢氏。诚如《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所论:“凡带‘巢’字的政区命名都与古巢国有关。因此,可以说,巢湖及带‘巢’字的政区名称均源于古巢国。古巢国源于有巢氏所建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