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围城里的角落(2013,12,19)

媒体:原创  作者:老黑
专业号:老黑 2013/12/19 16:03:06

围城里的角落(2013,12,19)

那一天阳光忒美,用明媚那个词实在难以表达我的心情。

也是缘份赶的,无心去拾针叶丢弃的温暖,却有意到叶幕的庇护里寻求自然的温柔,悠闲漫步之中,一物坠落触动了我的发梢神经,伸手握在手里分辩,似草本非木本的酱紫色片状物,从未进入过我的记忆。但有一点儿我可以肯定,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心想要是送到权威单位鉴定,这样的一种绿色有机物,应该是有多种我们以为可以造成污染的东西做成的,如碳,如多种金属,如水中和霾中的主要成份。现在这种物化性状,是绝对于我们生理没有危害的。

我最近没有往山里去,遇上一个真正好的天气,心情可与儿时过年相提并论。我绝对不是小题大做,绝对是心理的真实表达。生活中让人身心爽快的日子确实不少,可总觉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所以也就有“低标准”时盼过节的向往。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我说的“低标准”真正含义是什么,那是中国特殊时代的代名词。指社会经济不发达,生活物资不丰富,几乎所有的人,不管身价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做梦都想吃顿饱饭。但过节是可以奢侈一回的,那怕就中午一顿。至于现在流行的时尚——环境问题,那年月根本八杆子打不着。谈饮用水,完全可以说“用之不竭”。当时,走资派敢说水资源使用问题会让共产主义行程走过一段灰色阴霾,红卫兵一定会以为那是彻头彻尾的反动宣传,会扒上不敢收票的火车到北京去请愿。

那年月,树,是每年都种的,建制最少也是每个大队(村)都建有一个林业队,育有树苗,春天来了,分到生产队(小组)种到各自管辖的“四旁”或不能耕种的土地上。那时很可能管这样的活动叫绿化袓国,我记得老家那儿,路边儿地边儿还有各自家的大门外,都有不少树,冬天扫雪时,总是把雪堆在树的根部,以树杆为中心成坟堆状。目的是让雪在融化时浇灌树木,现在想来那种方法真好,保温还不浪费水。

地边儿好象以柿树具多,黄土丘陵地崖高坡急,柿树耐旱抗风,管理粗放产量稳定很适宜在哪儿生长。又在书本上看到枣和柿都是铁杆庄稼,因此理解,地边儿种柿应是人们应对天灾的权宜之策。

门前以槐树和皂角树为主,槐树就是国槐,体会最深的就是它冠幅大荫凉多,特别是热天,曾羡慕坐在树下,摇着巴蕉扇过活的人如神仙一般,大人们也不至一次训导过,只要好好读书,有朝一日出人头地,这样的生活会有的。皂角树除了和槐树一样拥有大冠幅可以纳凉外,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皂角的去污作用,一棵树每年可以接很多皂角,嫩的老的去污作用都很强,当时洗涤剂种类少,好象只有肥皂和碱面儿,还要到合作社用钱买,多数人家都是用皂角来去污,甚至洗头都用皂角。皂角去污时只需把其砸碎即可。后来知道其种子内的胶是上等食用胶。

路边儿种的树则以桐树和杨树为主,当时我们村都以沟边儿土崖上造窑居住,有的只有一层窑,有的窑上有窑,冬暖夏凉造价低,只要有力气,有时间,就不会缺住房。整个村子将近两千口人,沿不规则的沟边儿走,从头至尾有两公里多一点儿距离,街道一面是沟,沟深三五米十来米不等,一面就是各家的大门,宽度也不等,窄处五米左右,宽处多达十余米。所有的树都是私人管理和使用。门前的树就是行道树,自家门前自家种,自家用。

居家的院里多以枣树、杏、桃、梨为主,我记得几百户的村子里,只有一户院里有一棵棕梠树和野外山坡上野生的柏树四季常青。

现在社会真是发达了,四季常青的树在农村也随便可以看到,色香形味儿俱全的。你象广玉兰、桂花树,一点儿都不稀奇,雪松龙柏之类则府拾皆是。就是过去常见的那些树影儿不多了,一次老家来人说起学校里那几棵线柏,可惜的不得了。我也记得很清楚,那是在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办公室门前,四棵吧,有三四把粗吧,最奇特的是它的叶子,象柏树叶又具特殊性,绳状,粗细就和小媳妇儿们纳鞋底的绳儿差不多,所以大家都管那树叫线柏。大家都不知道那树是咋来的,是谁种的,在成为学校之前那个地方叫会林寺,当时不讲究,老师们也没有考究历史的责任,再说了,当时,它们也不就是几棵树么,长的那么慢的树,大家都需要钱,长的快一些,也好早一点儿买上钱。谁承想它们也可以标榜一方名胜,可以做为资源让人欣赏达到发展的目的。人真是没长前后眼,后来因为要给子孙们办好事儿,学校往村里移,让孩子们少跑些求学的路,因为它离村里最近的地方也要有一里多地,于是,就把它扒了,搬到了村里,于是,会林寺遗址便被夷为平地。

实际上,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那几棵不可能再有的树,还有很多至今我们都无法知道和理解的东西。

原来我们老家哪儿的树都是土生土长的,即便如石榴是从西域引来的,那也被同化了,所以它们都能生育,不管是有性的还是无性的。近些年引来的树,有些免强可以生育,有些则只是做做样子,多数是空怀,有的甚至样子都不做。日本落叶松和油松是表现较好的,玉兰、桂花、雪松表现就差一些,每年都做出要生育的样子,细看子房都是空的。落到我头上的片片就是雪松子房的碎片。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它们,要是每一座城市里每年都能生产数千上万吨这样的东西,相信人们所处的生存环境会更文明。现在人们直面霾的阴威,好象对人生所需已有悟感悟,GDP不在是唯一的追求梦想了,且质疑上层固有的生活格式,并提出要做好顶层设计,这应该是好梦要实现的朕兆。怀有不同认识的人,都在为生存的权力做着不懈的努力,为物质,为精神,为健康,为自己,为他人,为民族,为国家,有独劈蹊径的,有跟着别人学的,只要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生态循环规律,相信大家会对得起袓宗、自己和子孙的。

想起前段时间在深山里给朋友帮忙的情景,真舒心。那一片天地,就象是回到了“文革前”的农村老家。

阅读 610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