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2014,04,11)
三月十二日,整天被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偶尔还可以找到没有完全融化的雪。高枝上那些含苞待艳的桃杏娇媚,活象冬天里穿着裙子,讲求体美不怕寒冷的大姑娘小媳妇,在风里紧缩着身体,还时不时抖几下,不知是怕冷的自然反应,还是有意用诱惑人的线条和姿色招引路人的关注。我知道,这不能全怪它们,因为前些时中午的气温曾高达二十度,谁知说变天温度竟急转直下,厨房外水坑里早起竟结有一公分左右厚的冰。这温差是怎么形成的,确实值得研究,听说过去的岁月里,已不至一次出现罕见的桃花雪,杏娃都长有指头肚大时被冻烂,导致多年杏、桃、梨、核桃都绝产,使靠山吃山的人望天兴叹。曾不至一次的听说,祖国西北的某个地方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事实,可必竟没有亲历过,有适应那种环境的西瓜品种么?如果没有适应变幻莫测气候的植物品种,也就不可能有让人舒适的生存环境。祖国西北气候恶劣,相应来说就地广人稀,东南如苏杭一带人称地上天堂,自然人口密度相对较大。
听说,沙漠是温差变化比较明显的地区,那里的生物种类也比较贫乏,人类由于适应不了那样的生存环境,多数已被迫迁移,少数还在抗争,要用树阻挡风沙和生态恶性循环所形成的恶劣气候。对于这些少数人,有号召力的政府部门利用不同方式对他们进行赞扬,意图树立一种精神和一股势力,使步步紧逼的环境恶化得到遏制,但是,人们效仿的并不多。还有,曾在世界上闻名的“三北防护林”,听说也已出现生存饥荒,为什么呢,是不是没有顺其自然?应该说一片已经郁郁葱葱的树林,是应该有维护和扩大群落的本性和能力的,如果不能,肯定是人的意愿强奸了自然规律,所以失败是正常的,树木们是不会为适应政治环境而改变自己本能的。所以有两种势均力敌的环境建设学说——沙退绿进和沙化加剧——象幽灵一样在人们的意识中飘来飘去,一般人很难确切知道,我们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在扩大还是在萎缩。
说的太远了,回味一下,就象天书一样。现在对于我来说,核桃种植园未来的产量才是关键,而核桃种植园未来的产量,与石峪春季气温变化幅度密切相关。假设一下,虽然这种假设还不知道符合不符合自然规律。如果几十年来一直只长草和少量灌木的山的中上部,都长上自己可以维护并壮大的林木群落,五年或十年以后,林下有了可观的落叶和腐质殖层,有了山高水高的俗语效应,那山中多蕴涵的水量会不会让气温跳跃的幅度小一些。树林可不可以吸收和释放太阳幅射的热量,如太阳能量剧烈时,光合作用和林内空间可以吸收一些热量,使大气温度不那扶摇直上,而当太阳藏起来时,树林又能把热量释放一部分,使大气温度不那么落体加速度般下降?另外树林的屏障作用,会不会使风带来的寒流降低一些威力?除了这样的假设,还有更好的缓和春来天象的办法么?
农林业经营,天象、地理、人为因素综合制约的变数太多了,即便分析合理透彻,认识到位,左右逢源得体,怕也只可有百分之五六十的把握,这就是技术晒出来的实绩。石峪如今这般天地,不可能是没有科学技术覆盖过,为何几十年如一年,很可能人为是一大害。人为,会不会继续这样下去,谁也说不来。如此这般,我即便不是滥竽充数,也很可能会在企业经营中得到滥竽充数的结果。
上石峪就在眼前,猛然抬头,那树上却有片绿衬托蓝天。近六十年生涯,三十多年与林木形影不离,这东西真的是一件新闻。绿色,肉质,表皮光滑,附着在老树老枝上,凡是它们生长的地方,那枝都鼓起了一个大包。问老乡,说是叫“寄”,有杏寄、杨寄、桑寄、抱栎寄、棠梨寄等,有人曾拿桑寄做药泡茶,说是有败毒去火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