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鄱阳湖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当前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最近,从友人发给的一份资料上了解到,鄱阳湖年捕捞产量由1980年代的近2万吨,1990年代初的近4万吨一直维持到21世纪初,随后逐步减少至3万吨左右,2009年更是跌到2.35万吨。期间,由于鄱阳湖大水,捕捞产量1998年达7.19万吨,2010年6.63万吨。鄱阳湖自然捕捞产量,1980年代低于1990年代可能是捕捞强度问题,2006-2009年总渔获量为2.35~3.33万吨/年低于1990年代,是因为渔业资源少了的缘故。1998、2010年捕捞产量奇高,得利于鄱阳湖水大、水面宽广,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寸水寸鱼”的道理。导致鄱阳湖渔业资源日衰,影响鄱阳湖渔业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的原因,本人以为:
第一、关键还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影响,鄱阳湖水越来越小,冬季湖水走得太快,枯水期提前,枯水时段拉长,水面严重萎缩;
第二、由于枯期水位低,给各地圈水围堤提供了便利。目前的鄱阳湖,湖中心都在筑矮圩养蟹,挂网拦鱼,已经支离破碎,湖不像湖了;
第三、一到冬季,由于水位低,湖水落槽,鄱阳湖已缩小几成河沟,湖区大肆竭泽而渔,导致渔业种质资源日衰,繁衍生息乏力;
第四、即使是那些通江河(水)道,大部分都分段竞标承包给一些人士捕捞,能不斩尽杀绝吗?
第五、违法违规渔具、鱼法的使用,如:丁字网、电鱼、毒鱼等;
第六、捕捞强度太大。
作者:陈启兴(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