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站工作人员和聘请的民间护鸟队员共同巡护湖区。
每年冬季,来自各地的摄影爱好者、爱鸟人士纷纷涌向鄱阳湖观鸟,尤其是核心湖泊大湖池因聚有成千上万只白鹤、白头鹤、白枕鹤、天鹅等珍稀候鸟,备受青睐。近日,数名摄影爱好者反映,大湖池的候鸟比以往少了,可能与大湖池闸口放水外流,水位下降,食物减少,而闸口处设鱼池,任由附近村民大肆捕鱼有关。他们质疑,此举是否存在人鸟争食之嫌?作为核心湖泊,大湖池到底该如何保护候鸟安全越冬呢?1月9日,记者赶赴实地一探究竟。
闸口鱼池收入用于20余名护鸟人
当天的鄱阳湖区雨雾茫茫,能见度不足200米,寒气逼人。记者沿途不时看到若隐若现的候鸟,耳边响起的鸟鸣声此起彼伏。
在大湖池闸口监测点,记者看到3个铁柱式阀门已全部关闭,闸口处连接修河的水池中有两排长长的渔网,渔网及水池中仍有不少鱼儿游动。
长年驻扎在该监测点护鸟的罗国华、徐德年等20余人分别来自附近的乡村,他们是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推出“社区共管”新举措后聘请的民间护鸟队员,闸口鱼池则由这些村民管理,捕鱼收入全部用于他们自供自养。
罗国华向记者坦承,长时间不分昼夜蹲守湖区护鸟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如果保护区只是以两三千元的月工资聘请他们,显然没有吸引力。他们看中的是该鱼池一年收入明显高于他们外出务工收入。他告诉记者,每年开闸放水期间正是他们在闸口处捕鱼时节,通常情况,该鱼池一年收入可达100余万元,除去基本开销外,被聘请护鸟的20余人平均每人每年收入近4万元,比外出打工要强些。
开闸放水调控水位系科研要求
对于大湖池闸口放水外流一事,徐德年等村民解释,闸口放水由大湖池保护站掌控,大湖池的水位高低是有严格要求的,并非他们为捕鱼而随意操作。每年9月至次年3月期间为候鸟越冬季,正是开闸放水调控大湖池水位时期,以确保候鸟觅食。这半年多的时间也是他们在闸口鱼池捕鱼的收获期。“每天放水一厘米,满湖鸟儿成群鱼”,这是大湖池的宣传标语。大湖池保护站站长龚磊强就此向记者解释,湖水过高影响候鸟食物的供给,只有科学地控制水位,才能确保栖息地的候鸟食物链。
随后,记者查阅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16年9月、11月分别下发的有关大湖池水位控制的通知了解到,为使大湖池尽快达到预期的最佳水位,以便提供更多的栖息场所供越冬鸟类觅食,经研究会商,并对大湖池近年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该管理局对大湖池水位控制方案进行了调整,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3个时间段,水位分别为14.80米、14.70米、14.50米;今年1月15日至3月底,水位则维持在14.24米范围内,实行关闸控水,如突破控制线,需经批准后重新开闸调控水位。龚磊强告诉记者,闸口阀门控制器是由保护站保管的,何时启动阀门,一切均根据科研监测要求操作。
候鸟有增无减“社区共管”功不可没
据了解,大湖池面积达3000公顷,涉及永修县的吴城镇、三角乡、九合乡及恒丰垦殖场境内。这一带的居民基本上赖以湖区捕鱼生存。数年前,人鸟争食曾一直是湖区存在的顽疾。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部门负责人文思标表示,完全禁止湖区老百姓捕鱼影响他们的生计。如果仅凭保护区单方面来保护候鸟,力量不仅薄弱,而且收效甚微。保护区清醒地认识到资源保护与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只有建立规范的社区共管模式,才能保住候鸟栖息地资源,维护好湖区生物多样性,实现全民参与、利益共享、资源共管的目标。保护区推行社区共管模式后近十年间,湖区和谐生态环境及越冬候鸟数量已呈现良性循环势头,并得到了国家林业部门及世界生态组织的认可和好评。
记者在大湖池境内采访中,因雨雾天,未能目睹万鸟啄食嬉戏的壮观场面,但在滩涂上能随处可见成片、成堆的鸟粪。龚磊强告诉记者,只有晴天才能看到大量的鸟儿栖息场景。仅1月8日,大湖池保护站通过单筒望远镜观测,当天栖息的候鸟逾7万只,其中东方白鹳就达1000余只,数量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系入冬以来东方白鹳栖息大湖池最多之日。
来源: 江西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