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游东林寺

媒体:原创  作者:掌上鄱阳湖
专业号:掌上鄱阳湖 2018/11/28 10:13:08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庐山北麓,西邻105国道不到千米的路程,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东晋名僧慧远于公元386年创建,为庐山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汉唐时成为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这儿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桃花源是否就在这里,笔者虽未考证,但也决非臆想。

在单位工作几十年,经常因工作需要随车路过东林寺(那时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现在的昌九快速路),但很少停下来进寺观光。偶尔进寺,也是来去匆匆一略而过。更为遗憾的是,进进出出多少回,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之所以如此,关键是那个年代自己没有一台合适的相机,只能饱饱一时的眼福,无法与朋友分享。现在虽然条件好了,而且常住地离东林寺也只有十几公里,但却没有独自去东林寺一趟。

1972年底,我参军离开家乡,第一站便是浙江的普陀山。也许是与佛有缘,我们日常生活和训练的地方就在普陀山普济寺内。尽管在此只有三个多月,但给我留下了永远磨灭不了的深刻记印。也许就是这一站,影响了我的思想,成就了我的人生。尽管离开普陀山几十年,我脑海中经常想到那海边的浪花、沙滩和烟雨中摇摆着的渔船,特别深刻的当数在普济寺门前的莲花塘清澈见底的池水,因为每天都得到这洗脸、洗衣服。记得第一次发了津贴,我特意花了几角钱,请照相馆的人为我在普济寺前莲花池塘的廊桥上拍摄了第一张穿军装的照片。

光阴似箭,一晃就是几十年了。去年7月,我随一个团队去普陀山旅游,有幸入住到当年具有神秘色彩的观音洞,也进入普济寺吃了几次斋饭,遗憾的却是,再也找不到当年睡过一百多夜的那木板楼。在观音洞,我非常有幸同曾任四川省某市佛教协会秘书长的胡老先生同住一间房,在与其攀谈中,我才真正听说东林寺佛教文化是那么的厚重,影响是那么的久远。这正如有诗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月20日,从广州来的战友想我和他并邀上一位同住九江的战友(当年同在普陀山集训,后来又同分配到一个连队),一起去东林寺一游,并让他在九江的女婿开车带我们一同前往,正好了却我东林寺向往已久的心愿。

缓步入院,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便是莲池。莲池坐落在天王殿正对面,自东向西与主寺形成一条中轴线。在天王殿凭栏望远,便可以看到时隐时现的庐山。据说当年白莲结社之所以被称为白莲社,就是由于在山之东边和西边的池塘种了白莲而得名。由于季节的原因,我们眼前的莲池虽然不见红色的荷花,绿色的荷叶和游戏在荷叶之上那银色露珠,但可以想象到汉乐府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那烟雨之中的美丽江南景色。周敦颐先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无论是从拟人还是拟物的角度来理解周敦颐先生这诗词,或许都与这莲池,这座寺院息息有关。

现在我们看到的莲池石碑牌上面“莲池”二字,是1990年杨成武上将到东林寺参观时所题。缘去缘来,1991年东林寺举行莲花法会,庆祝祖庭中兴,莲池才得再现。站在莲池的石碑前,我一眼东望,脑海闪现的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和“祖庭”这些关键字,难怪那位在普陀山幸遇的胡老先生对东林寺那么仰慕。

银杏树,当属东林寺院内的一大特色植物,而且这个季节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不,金黄色的树叶正是飘飘洒洒时节,落在这个院落的静土之上,似乎就是一种她对大地的福报,诉说着一种因果必然之关系。因为她深知,是这块静土容纳了她,是这块大地孕育了她,才有她今天的金黄与华丽,才有她今天的伟岸与高大!尽管时代变迁纷繁,环境变化莫测,许许多多的人在变,事在变,而她那感恩图报之品性,始终没有改变。

或许因此,历代诗人呤颂银杏的诗词颇多,描写寺院中银杏的诗也不少见,但我更爱乾隆在北京西山大觉寺无量寿佛殿巡视时的题诗:”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枝孙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这诗词描写的不仅仅是银杏的外貌巨冠参天,荫布满院,其实则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其磅礴大气。许多爱好旅游的朋友,大多都有春赏桃花、夏赏荷,秋赏红枫、冬赏梅那种乐趣,而我觉得今天东林寺院的银杏有幸邂逅,只觉得她比牡丹更独傲,比青松更有气度,却不计名利而闲适婉兮。

转眼之间,身后一棵大有鹤立鸡群之感的大樟树吸引着我的眼球,近看才惊讶发现这一棵樟树树龄高达八百多年,并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九头樟”。在“九头樟”旁边树立的碑牌上面,清楚的记载着:树高15米,冠幅16米平方米,从树干2.5米处起支九条,尤如双手合起十指天,展示着日月同辉磅礴力量,或许由此冠名“九头樟”。如果稍微将视线拉开一些距离,“九头樟”树干尤如龙腾,与天王殿的雕梁画栋交相辉映,东林寺院的佛门一大特色。

图片上的塔是近年修建的,与西林寺的塔也是对应的。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描述的就是这里。

这儿正在修建的,是一帧酷似莲花造型建筑。从西向东望去,与近身的圆池同一轴线,中间“南无阿弥陀佛”几个金色大字,形成了鲜明的佛教主题建筑。

在细细叨叨谈吐之中,我们一行跨出天王殿后,我不由得回望了一眼这座年代久远的建筑,出于对雕梁画栋的兴趣,便举起手机拍摄了这张照片,本想记录下龙腾之柱和雕花木窗以及那石雕护栏,却无意之中拍摄到一只鸽子站立在屋檐之下。它似乎是在观望着什么,又象是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其动机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相信,这儿环境之优雅,空气之清新,氛围之宁静,充满着现代气息下的中国千百年的文明历史。我想其实谁都比我更懂得,只有人与生态和谐共处,才有这优美的环境;只有这和平盛世,才有佛门这份安静。东林寺院的前世与今生,从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足以佐证这一点。就象我们每一位一样,一生之中,只有经历了坎坷,才有现在的通途;没有那风风雨雨,哪有绚丽的彩虹;只有放下私欲杂念,才可能弘扬好精神文明。静观这面前的一切,细思着人生的轨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当下,珍惜今生!

出了东林寺院的东门,便是三笑亭。三笑亭位于东林寺东门院外的东林大峡谷边,如今成为游客和香客的必经之地。佛门曾经有一个传说,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当年唐英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如今则为:桥跨虎溪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叶一如来。至于是否有此故事之传说,并不重要。但时至今日,似乎重要的是我们战友三人有幸能同游于此,一路谈笑十分开心快乐。至于照片中的三笑亭上的云朵酷似什么,象征什么?这就象人生这一幅漫画,不但需要你去想象,更需要你去悟......

阅读 57612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