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位于江西北部,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但是作为地地道道的江西南昌人,我是两年前一次偶然才知道我家居然离它的直线距离才60公里,就1小时的车程。其实大多数江西人都和我一样,并不了解鄱阳湖!
鄱阳湖——洪水一片,枯水一线
江西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绝大多数河流分别汇成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5条大河,一同注入鄱阳湖,又在九江湖口流入长江而达东海,湖水流量占长江来水的十五分之一,这就是所谓的吞吐型湖泊。冬季,随着赣江、修水的来水减少,鄱阳湖进入枯水期,低洼处形成沼泽,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吸引着大批的候鸟来此过冬。 还有大片的湖底水退草露,形成潮汐式的“鄱阳湖”大草原,最大之处可达10万亩,仿佛让你置身塞外。
这是冬季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站在都昌县多宝乡的蒋公岭上极目远望,湖底沙滩裸露,鄱阳湖水面只剩下一线河道,大小船只往来如梭——“洪水一片,枯水一线”这就是对鄱阳湖自然景观的最好的注释。
洪水一片,枯水一线,这是枯水后的鄱阳湖
鄱阳湖周围有十个县市,可有人告诉我,鄱湖最美在都昌。都昌拥有鄱阳湖1/3的水域,占尽了鄱阳湖的湖光山色,自然风光和二千年人文交相辉映,是江西18个古县之一,因此,建议我的鄱阳湖之行从都昌开始。
我来到都昌,第一站探访的是一个被称为“东方百慕大”的神密地方——老爷庙水域。
朱元璋与老爷庙有关系,这可不应该再上头条!
老爷庙全貌
老爷庙位于都昌县多宝乡的鄱阳湖岸边,老爷庙西侧的水域是鄱阳湖通往长江的唯一水道,是“扼五水一湖于咽喉“之地,每天有近800膄大大小小的船舶来往于这个水道。
老爷庙水域是元末鄱阳湖水战的主要战场。
元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当时各路义军各霸一方,陈友谅在安徽的采石称帝,朱元璋得高人指点"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虽不急着的称王,但也建立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为统一江南,1363年8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军队与陈友谅60万军队在鄱阳湖展开决战。两军决战三十六天,最终,朱元璋火攻陈军,陈友谅被乱箭射死。鄱阳湖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战经典。从此后,朱元璋一路势不可挡,于五年后的1368年建立了明王朝。
元将军
2016年12月来到老爷庙,正遇大修及扩建工程施工,凌乱中,朱元璋"点将台"静静地立在庙旁,没人指点真还就错过了。
农民工匆匆地从朱元璋点将台前经过
老爷庙一直是民间叫法,并且随着各种媒体的报导,已经名声远扬了,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它"定江王庙"的正名了。老爷庙道庙规模只有600平米,让他与众不司的,是这位“元将军”。相传在鄱阳湖水战的危急关头,朱元璋得一只巨鼋(yuán即沙鳖)搭救,朱夺得了天下后,不忘旧恩,封巨鼋为“元将军”,并下令扩建了此庙。
老爷庙也曾多次重建,1938年曾遭日寇炸毁, 1946年由僧人在来往船商捐助下,按光绪时规模重修。庙基的岩石上"水面天心”四个字,相传为朱元璋所题。
当地的孩子在庙内嬉戏
东方百慕大是这样炼成的!
老爷庙位于都昌县多宝乡的鄱阳湖岸边,老爷庙西侧的水域是鄱阳湖通往长江的唯一水道,是“扼五水一湖于咽喉“之地,每天有近800膄大大小小的船舶来往于这个水道。
老爷庙水域因频繁而无法解释的沉船事故,被称为“东方百慕大”,甚至被一些机夸张地评为“中国十大旅游禁地”之一。 所谓“百慕大”已经是专有名词了,指发生莫名沉船和无处追踪的沉船遗骸的水域。
1945年4月16日,2000多吨级的 “神户丸”号运输船载着亿元的财宝在这个水域沉没,船上200余名士兵无一生还。解放后的几十年里,有记载的沉船就有200多艘,失踪1600多人,仅1985年8月3日一天,就有13艘船只在此失事,这可是九江市地方海事部门的官方统计数据呢,更离奇是的这些船沉没后,就在水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未被找到过沉船的遗骸。
在老爷庙的台阶上嬉戏的孩子
东方百慕大之怪异风场说
这是科季的鄱阳湖,站在这片水退后的湖底沙滩上,望着一线湖水滔滔北流,感受着强劲的北风吹来。
风是引起船舶运行安全的先要原因,翻船事件都发生在秋冬季和第二年的春季,这段时间正是北风盛行的时候,在这里,每年八级以上的风力达100多天,是江西省著明的风场。可这里的风为什么那么大呢?
原来,老爷庙的对岸高山就是海拔1400米的庐山,它在鄱阳湖平原上一山突起,打乱了北方南下的气流,将空气压缩到庐山以东狭长的通道里,加上各种地形的综合作用,就在鄱阳湖北部形成回流气流,而老爷庙水域正处于这个回流风场的正中心位置。
强大而紊乱的气流,加上大浪的冲击,极易造成船舶的侧翻。
走在湖底沙滩上,感受到老爷庙水域强劲的北风
东方百慕大之水流紊乱说
鄱阳湖形似一只鹤,北部细长是鹤颈,南部硕大象鹤身。北鄱阳湖直通长江,南北长65公里,东西长15公里,老爷庙位于北鄱阳湖的南端,水域长24公里,湖面宽度只有3公里,当五大河流的流水从不同方向浩浩荡荡来到这里,又突然被压缩到这个狭长的水域时,就在这里产生互相的碰撞,造成流水的紊乱,产生各种漩涡,就是所谓的暗流涌动吧!
枯水后,老爷庙水域狭窄的水道,对面就是庐山
东方百慕大之水底沙坝说
现代遥感技术已经证明了,在老爷庙水域有一条2500米的水底沙坝,从东西方向锁住了鄱阳湖的通道。有过水上运动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水坝的威力,水坝前面白色的水浪看似不起眼,其实当中蕴藏着巨大的吸力,人一旦卷入其中,就只有祈祷奇迹的发生才有可能挣脱了出来。
不规则的大风,紊乱的水流,和水下巨大的沙坝,是来往船只看不见的敌人,在特定的时间,三者共同作用,就会产生人力无法控制的超级力量,给行船造成威胁。
站在老爷庙的平台上,观冬季的鄱阳湖
东方百慕大之湖底溶洞说
说不清古往今来老爷庙“魔鬼水域”到底吞没了多少船只,老爷庙水域水深不超过30米,但却从未有人发现过沉船的下落。据说抗战胜利后,美国潜水专家对“神户丸”号进行过打捞,不仅一无所获,还牺牲了好几名潜水员,幸存者带回的又是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湖底灵异故事。因此老爷庙水域下的蕴藏,一直是考古专家着迷的课题。
经过对老爷庙水域湖底地质状况的研究,发现湖底为石灰岩地质,由于石炭岩很容易溶于水,因此专家们推断,湖底存在巨大的溶洞的可能,在水力和影响下,沉船很有可能已被漩涡带入了溶洞中。
行走在老爷庙水域的湖底沙滩上
老爷庙背倚多宝沙山,面朝鄱阳湖,静静地伫立在鄱阳湖的北岸,千百年来,夜晚从庙里发出的灯光,就象是一盏航标灯,给渔民和过往的船只指引着方向。现代,由于船只的抗风浪能力得到提高,沉船事故已经大大减少。
施工中的老爷庙堤岸加固工程
江南最大的“戈壁滩”——多宝沙山
老爷庙位于多宝沙山的龙头山上 ,周围是绵延数十公里的漫漫黄沙, 真的不赶相信,在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边,竟伴是江南最大的沙漠。
站在鄱阳湖底观赏沙山,漫漫黄沙绵延在鄱阳湖岸边,是让人震撼的“江南塞外”奇景,站在多宝沙山上极目眺望,近看烟波鄱阳湖,远观云雾之匡庐,身心感受到赣鄱山水之壮观。
鄱阳湖边的江南塞外
余大姐是多宝山下的农民,今天,她带着外孙给我们当导游,由于务农,即使生活在离湖不到2公里的村庄上,孩子平时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湖水。看着孩子在湖底尽情地奔跑和玩耍,我们也被深深地感染了。
人、湖、沙、高耸的风车和屹立的老爷庙,仿佛正在演绎一幅鄱阳湖壮丽的自然和人文图画。
湖边长大的孩子,也难得与湖如此亲近
从奇特的风场到湖滨沙山,再到防沙治沙,老爷庙水域奇特的自然和人文现象,象是一部丰富的地理教科书,一直是地理老师的钟爱。
亿万年来,每年的枯水期,强劲的冬季风将湖滩裸露的泥沙吹扬起来,经风力搬运到湖滨地带堆积,慢慢地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湖滨沙山。目前沙丘还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推进,对多宝山附近的人民生产和生活造成威胁。
湖底的沙,被风搬运到湖滨地带堆积,慢慢地形成了湖滨沙山
一方山水就能养育一方人,自古以来,都昌人民在这里演绎着一部与沙山共生共荣的历史连续剧。
多宝沙山上点缀着郁郁葱葱的松树,那是多年来人工造林的成果,防沙固沙,人与沙争夺着生存空间。松树间点缀着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用植物蔓荆子,今年收购价格达到了30元一市斤。当秋天蔓荆子果实成熟,漫山都是采摘果实的村民。一路走过来,还有许多的枝蔓上留下未来得急采摘的果实,让余大姐看着有点心动。
鄱阳湖之宝蔓荆子
大风在造就沙山的同时,也给这里带来了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多宝沙山上是江西省最早的风力电场之一,风能早已得到了有效利用。由于风场的建设,无形中还完成了对多宝沙山交通的初级开发,如今,人们开着车延着施工用道,就可以在多宝沙山的任意角落任性地欣赏着鄱阳湖的湖光山色。
风能电场
都昌水域出产的沙质地特别细腻,是制造铸造型沙的好原料,因此,沿湖的人民靠山吃山,得益于这天赐的资源,造就了都昌的型砂特色产业。挖沙后的湖底留下斑斑的沙坑,绞乱了一马平川的湖底沙滩。含在沙滩下的湖水带着温度静静地向它汇聚,又创造出一幅鄱阳湖如诗如画的神奇景观!
枯水后的鄱阳湖底风光
神奇的东方百慕大,随着船只抗风能力的提高,已经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站在庙前的沙滩上,2公里远处就是正在建设的鄱阳湖二桥,2018年通车后,从南昌到都昌将从现在的3个半小时缩短到1个半小时,到时会有更多的人来到都昌,来到老爷庙水域探秘,使都昌这个昔日闭塞之地,真正融入到昌九经济带中,乘上江西经济腾飞的快船。
老爷庙前,正在建设的鄱阳湖二桥在雨雾中隐约可见
贴士
都昌的这些灵感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10-2月来玩最佳。
推荐景点:
千眼桥 南山景区 鄡阳古城遗址 棠阴岛 印山
冬季枯水期,是认识鄱阳湖的最好季节,不仅有候鸟,有湖洲草原,有蓼子花海,更有看不尽的人文和自然风光。湖水退却后,湖底的秘密都暴露了出来,让一切都变得真实!
都昌境内已建成和通车多条高速,以上地点,如老爷庙、蒋公岭等都可通过导航直达。多宝山上的道路都是风场建设时留下的施工便道,但一般车辆均可通行,当地政府做了一些导览路标,但由于山上道路错综复杂,最好请当地老乡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