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区。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目标
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
――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江河湖水系得到优化,林业及湿地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防旱、防涝、防血吸虫病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新型产业集聚区。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项目集聚、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前沿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改革,全面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使环湖城市和重点开发区域成为外商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
――城乡协调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区域内公共服务均等化。
――江西崛起带动区。区内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达到全省一半左右,争取达到全省三分之二左右,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一流生态文明示范区。主要是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工程”,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污水达标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节能降耗减排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工程,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建设。同时,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
――加快经济发展,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主要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有序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加强城乡统筹,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城乡协调先行区。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继续落实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稳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相关链接:鄱阳湖简介
地理位置 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
历史沿革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蠡泽、彭泽、彭湖、扬澜、宫亭湖等多种称谓,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在地质、气象、水文等综合作用、长期发展下,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越过松门山直抵鄱阳县附近,因而易名鄱阳湖。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门山以南原本是人烟稠密的枭阳平原,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枭阳县和海昏县先后被淹入水中,历史上曾有“沉枭阳起都昌、沉海昏起吴城”之说。经过漫长的演变,在距今约1600年左右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根据卫星遥感测算,湖区最大丰水期面积51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6.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300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97%左右。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
国际重要湿地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中国最大的“大陆之肾”,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 鄱阳湖湖区不仅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而且湖滩洲地的生物资源也比较丰富。湖中有水生维管束植物102种、浮游生物266种、鱼类122种、豚类2种、已鉴定的贝类87种。鱼类经济价值较大的有鲤、鲫、鲢、鳙、青、草、鳡、鲌等10余种和畅销国内外市场的银鱼,江豚在鄱阳湖中的数量约200---300头。此外,还出产众多的贝类、虾、蟹、水禽、莲藕和湖草等水生动植物。保护区有鸟类300多种,其中水鸟115种,约占全国225种水鸟的51%。
“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鄱阳湖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每年秋末冬初(10月),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4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尤其可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1983年6月,江西省政府在永修县吴城镇建立了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人文历史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徐稚、陶渊明、林士弘、刘恕、洪适、江万里、朱耷等曾在湖区生活。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人江西的唯一水道,也是沟通南北贸易的主要通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则更是难以胜数,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写的也是鄱阳湖的胜景。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http://www.cnplph.com/sf_4D2C92C688E14E379A0D07C157265347_187_cnplph.html
鄱湖圈 生态圈 经济圈 http://www.cnplph.com/sf_012CED88265A4AFD92EF6E42763D54FB_187_cnplp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