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鄱阳湖江豚保护的一点想法
近期网上很多类似《鄱阳湖的“生态危机”:自然规律正在“改写剧本”》、《鄱阳湖生态保卫战:科学调控与流域治理的平衡之道》、《鄱阳湖:当节律失调,我们如何重谱乐章?》、《拯救“微笑天使”:鄱阳湖江豚能否择一域而终老》、《鄱阳湖:岁月长河中的变奏与永恒》、《鄱阳湖:鱼类重要栖息地的枯水之困》、《拯救“微笑天使”:鄱阳湖江豚正面临生存危机》、《拯救“微笑天使”:江豚能游经狭窄的水巷吗?》等的文章蜂拥而至,主要是说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于鄱阳湖江豚保护十分有利,原因在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可加大枯水期江豚活动场地空间,有利于江豚生息与保护。对于这些说法,本人都不反对。
但为安全、可靠起见,本人有一点想法,表达如下: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可加大枯水期江豚活动场地空间,对于鄱阳湖江豚生息与保护有利,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鄱阳湖出口段建闸是否不利江豚进出,与建闸扩大江豚生息空间成了一对客观存在、不可避免与回避的矛盾。两者谁的作用更大?需通过物理模型甚至实体模型试验研究,得到令人信服的可靠成果。
长江江豚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而江豚保护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难以回避的课题。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的江豚保护支撑技术成果,不仅需要真实可信,更需要有在假如工程建设后江豚减少甚至灭绝,主张者应该有对自己负什么责任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的气魄。
谁提供的技术支撑,必须要负得起责,才能对得起历史,对得起珍稀动物。否则人人豪言状语,出了问题谁都推卸责任。如果支撑成果真实、可靠,立个责任状又算得了什么呢?!
鄱阳湖一滴水
二〇二五年八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