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发生今年第四次倒灌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全国水文信息网》和江西省水利厅《江西水文信息网》公开发布的数据,鄱阳湖湖口水文站2025年10月16日12时流量-150m³/s,表明鄱阳湖出口处再次出现反向水流,即鄱阳湖又一次出现倒灌。这是今年鄱阳湖出现的第四次倒灌。
鄱阳湖今年第四次倒灌大约从10月16日11时开始,离第三次倒灌只有30小时(次与次之间时间间隔超过24小时);于10月16日21时30分基本结束,持续时间大约11小时(0.4天)。最大倒灌流量150m³/s,倒灌水量亿0.02亿m³,属于超微型倒灌(根据鄱阳湖1951~2025年发生的147次倒灌统计资料,在倒灌次数近偏态分布设定下,以最大倒灌流量和倒灌水量为指标,将鄱阳湖倒灌分成6个等级:Qmax≥8000m³/s或者W≥50亿m³为特大倒灌,8000m³/s>Qmax≥6000m³/s或者50亿m³>W≥20亿m³为大型倒灌,6000m³/s>Qmax≥4000m³/s或者20亿m³>W≥5亿m³为中型倒灌,4000m³/s>Qmax≥2000m³/s或者5亿m³>W≥2亿m³为小型倒灌,2000m³/s>Qmax≥500m³/s或者2亿m³>W≥0.5亿m³为微型倒灌,Qmax﹤500m³/s或者W﹤0.5亿m³为超微型倒灌,其中Qmax为最大倒灌流量、W为倒灌水量)。2025年以第二次倒灌等级最高(Qmax=1400m³/s、W=5.78亿m³,为中型倒灌),故将2025年称为鄱阳湖中型倒灌年。
鄱阳湖今年第四次倒灌是在倒灌必要条件基本具备(九江-湖口≥0.56m,星子-湖口<0.10m)、但九江水文站流量基本不变或略有减小(九江水文站流量加大被认为是鄱阳湖倒灌的充分条件)的情况下发生的,湖口附近出现偏北大风和鄱阳湖水位有所下降可能对于这次倒灌的形成与维持起了重要作用。
这次倒灌对于鄱阳湖中部湖区水位维持上涨或不退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得都昌水位站10月17日水位比上一日继续上涨0.02m。都昌水位站水位在今年9~10月干旱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持续上涨47天,水位共升高4.36m,9~10月水位连续上涨时间(天数)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抑制严重枯水的出现和保障湖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鄱阳湖今年发生四次倒灌,再次引起关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否还有必要建设”的讨论。本人曾在本世纪零年代后期至十年代初期奉单位指派长时间参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论证工作,而且首次提出“以闸代坝”建议,意在尽可能减少、减轻工程的负面影响。时至今日,本人还是认为改闸后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有许多正面作用,如提高中部湖区几十万民众饮用水源保障程度、提供湖区干旱期部分抗旱水源、改善严重枯水期间部分中低位洲滩水生态环境、改良枯水期湖面与入湖河流尾闾段航运条件等等。但在“长江大保护”历史大背景下,尽最大可能减少、减轻工程负面影响尤其是生态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依然是最为重大、不可避免的命题,特别是在不减少江豚现存数量、不加大蓝藻暴发风险两个方面,例如现在8月份经常出现枯水(有的年份甚至在7月份就出现枯水),鄱阳湖水利枢纽8月份(甚至7月份)就可能下闸拦水,正值高温强盛时期,蓝藻爆发风险会不会陡然升高?不同时间段江豚从鄱阳湖进入长江或者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建闸后对鄱阳湖江豚进、出到底有多大影响?必须弄清弄透,千万不可马虎!
为减少、减轻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负面影响的任何措施都必须要有绝对的把握,本人觉得主张者必须要有立下担负完全责任的气度与担当,以让决策者大胆作出正确决策。
鄱阳湖一滴水
二〇二五年十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