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连续十天涨水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全国水文信息网》和江西省水利厅《江西水文信息网》公开发布的数据,鄱阳湖中部湖区的都昌水位站2025年9月11日8时水位11.09m(冻结基面,下同),表明鄱阳湖已经连续十天处于涨水状态,水位从9月1日的10.19m上涨到9月11日的11.09m,平均涨率0.09m/d,以9月9日的0.27m/d为最大,9月10日的0.12m/d次之。
鄱阳湖本次连续性涨水主要系水利工程人为调节所致,主要是柘林水库等入湖河流控制性工程加大放水(发电)流量,如柘林水库9月3日8时入库流量40.0m³/s,出库流量116m³/s;9月4日8时入库流量30.8m³/s,出库流量127m³/s;9月5日8时入库流量55.0m³/s,出库流量128m³/s;9月7日8时入库流量76.0m³/s,出库流量132m³/s;9月9日8时入库流量63.0m³/s,出库流量137m³/s;柘林水库9月2~9日共下泄水量0.5亿m³,对于鄱阳湖水位连续上涨发挥了显著作用。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如9月3日8时入库流量15800m³/s,出库流量18400m³/s;9月4日8时入库流量15600m³/s,出库流量17800m³/s;9月10日8时入库流量18300m³/s,出库流量25500m³/s;9月11日8时入库流量18000m³/s,出库流量25300m³/s);以及9月上旬汉江进入长江的水量加大,两者共同作用抬高长江中下游水位(九江水位站水位从9月1日的11.28m升高到9月10日的12.06m),对于鄱阳湖水位上涨发挥了明显作用。9月9日鄱阳湖流域中北部出现阵雨,其中北部出现大到暴雨,九江和宜春等地局部出现大暴雨,对于9月9、10日鄱阳湖水位快速上涨起了关键作用。
都昌水位站2025年9月11日水位比同期(同日,下同)平均水位偏低4.21m,较同期最低水位(出现在2022年)偏高3.34m,比去年同期水位偏低0.34m;较多年平均水位(1951~2024年)偏低2.29m,较该站枯水标准水位(12.50m)偏低1.41m,属于中度枯水;比秋冬季枯水较为严重的2023年同期水位偏低0.49m,比本世纪秋冬季干旱枯水比较严重的2011年和2006年同期水位分别偏高0.43m和0.15m;较三峡水库开始运行的2006年同期水位偏低4.84m。
三峡水库即将进入年度蓄水期,鄱阳湖出流加大,水位必将相应快速下降,湖区各地须做好抗旱御枯准备。
在鄱阳湖,过去一直是“寒露霜降水推砂”——所谓“寒露霜降水推砂”,指的是寒露霜降节气(公历10月份),鄱阳湖湖水落槽,加上气候干燥,入湖五河来水少,湖面蒸发大,水位下降速度加快,一般在0.2m/d以上,甚至达到0.4m/d。近二十年来似有“白露秋分水推砂”现象,即以前出现在寒露霜降期间(十月份)的鄱阳湖快速退水提前到白露秋分期间(九月份)。以位于鄱阳湖中部湖区的都昌水位站为例,分别以9月5日和9月20日水位变化代表白露秋分期间的水位变化,以10月5日和9月20日水位变化代表寒露霜降期间的水位变化。1952~2024年连续资料统计表明:
(1)都昌水位站白露秋分期间(9月5~20日,下同)水位平均下降幅度为0.51m,寒露霜降期间(10月5~20日,下同)水位平均下降幅度为0.96m,寒露霜降期间水位下降速度显著大于白露秋分期间。
(2)都昌水位站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运行首年)以前51年(1952~2002年)和2003年以后22年(2003~2024年)白露秋分期间水位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0.33m和0.93m,寒露霜降期间水位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0.84m和1.25m,三峡水库运行后无论是白露秋分期间水位下降幅度、还是寒露霜降期间水位下降幅度,都呈显著加大变化趋势。
(3)近73年来(1951~2024年)都昌水位站白露秋分期间水位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以9月5日和9月20日为代表,水位平均下降速率分别为0.0312m/a和0.0446m/a,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为下降变化态势,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为缓慢升高变化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后转为下降变化态势,进入本世纪十年代后下降速度显著加快。
都昌水位站寒露霜降期间水位整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以10月5日和9月20日为代表,水位平均下降速率分别为0.0435m/a和0.0472m/a,上世纪90年代以前呈上下波动性变化,升降趋势不明显;上世纪90年代以后呈下降变化态势,进入本世纪十年代后下降速度加快。
(4)都昌水位站2003年以后白露秋分期间水位下降幅度超过2003年以前寒露霜降期间水位下降幅度,且2003年以后白露秋分期间平均水位低于2003年以前寒露霜降期间平均水位,现在的“白露秋分水推砂”类似于过去的“寒露霜降水推砂”,鄱阳湖快速退水时间显著提前(约提前一个月,由过去的秋季后期提前到秋季中期)。
都昌水位站1952~2025年74年枯水(水位≤12.50m)初日平均为10月31日,最早的出现在8月4日(2022年),最迟的出现在12月30日(1953年)。枯水初日出现时间总体上呈快速提前趋势,1952~2025年平均提前速率达0.7324d/a,其中上世纪70年代以前呈稍微推迟态势,上世纪80年代以后转为提前态势,进入本世纪后提前速度显著加快。近73年来(1952~2024年)都昌水位站枯水持续时间呈显著的增长(拉长,早发晚收)趋势(平均增长速率达1.0114d/a,其中上世纪70年代以前呈缩短态势,上世纪80年代以后转为增长态势,进入本世纪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主要原因在于枯水出现时间(枯水初日)明显提前(如上),与此同时枯水结束时间(枯水终日)明显推迟(平均推迟速率达0.3482d/a,其中上世纪70年代以前呈提前态势,上世纪80年代以后转为推迟态势,进入本世纪后提前速度显著加快)。1952~2025年都昌水位站年最低水位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达0.0241m/a,其中上世纪80年代以前呈上升态势,上世纪90年代以后转为下降态势,进本世纪后下降速度显著加快。
由上分析可见,近年来“鄱阳湖枯水出现时间提前,枯水持续时间加长,枯水位屡创新低”是不争事实,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控制、逆转鄱阳湖枯水日益严重态势,再次成为议论焦点。本人曾在本世纪零年代后期至十年代初期奉单位指派长时间参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论证工作,而且首次提出“以闸代坝”建议,意在尽可能减少、减轻工程的负面影响。时至今日,本人还是认为改闸后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有许多正面作用,如提高中部湖区几十万民众饮用水源保障程度、提供湖区干旱期部分抗旱水源、改善严重枯水期间部分中低位洲滩水生态环境、改良枯水期湖面与入湖河流尾闾段航运条件等等。但在“长江大保护”历史大背景下,尽最大可能减少、减轻工程负面影响尤其是生态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依然是最为重大、不可避免的命题,特别是在不减少江豚现存数量、不加大蓝藻暴发风险两个方面,必须弄清弄透,千万不可马虎!
其中以下两个重大问题是必须弄清弄实、研究透彻的:
(1)究竟是扩大枯水期江豚活动空间对于江豚保护的正面作用大、还是建闸阻碍江豚进出的负面作用大?
(2)近年来8月份就进入水位严重偏低期(低于多年平均水位——1952~2004年都昌水位站平均水位13.38m,1951~2004年星子水文站平均水位13.23m,为叙述方便鄱阳湖北部湖区统一采用13.50m)甚至枯水期(鄱阳湖北部湖区水位低于12.50m),例如2001、2011、2022、2023、2025年,也就是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8月份就有可能下闸拦水(控制鄱阳湖湖体),遇到高温干旱年份,发生蓝藻爆发的风险很大。能否做到彻底避免高温干旱枯水年份鄱阳湖蓝藻出现尤其是爆发?
为减少、减轻工程负面影响的任何措施都必须要有绝对的把握,主张者应该要有立下担负完全责任“军令状”的气度与担当。
鄱阳湖一滴水
二〇二五年九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