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元旦随想兼会议侧记
2008年12月15日,江西水利网发表了孙晓山厅长的《水利人一定要擎起生态大旗》一文,读后内心至今难以平静,一直在思考“水文人拿什么擎起生态大旗”的问题。回想起之前曾有幸参加水利部水文局组织的“2008年水生态监测与分析学术论坛”,这次会议的主题与内容,正好可以较圆满地回答这一问题,因而改变先前不准备撰写此次会议侧记的想法,借元旦休假之际,提笔草成此文,作为响应孙厅长号召的一点实际行动。
由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主办、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承办的“2008年水生态监测与分析学术论坛”,于2008年12月2—4日在沈阳市召开,水利部副总工程师庞进武,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水利部水文局副局长林祚顶、辽宁省水利厅副厅长王永鹏,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保护处处长石秋池,中国水利学会组织部长吕爱华,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院长任立良,水利部水文局科教处处长余达征,江西省水文局局长谭国良,长委、黄委、淮委、松辽委、太湖局和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水文部门、水环境监测中心及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领导、论文作者共10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论坛是继2004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水文学术讨论会后,举办的又一次全国水文学术盛会,旨在促进中国水文科学技术发展,活跃全国水文学术研究氛围,紧密围绕国际国内水生态问题,推进我国水文系统水生态监测与分析工作。本次会议曾围绕基于水生态环境安全的监测与预警技术;生态环境用水量的确定方法;河湖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监测与评价分析;水生态灾害应急防范与应急监测技术;藻类监测与藻毒素分析及湖泊营养特征分析;河流水生态监测与国外水生态监测方面的经验;枯季水资源预测预报方法与旱情评估指标研究;地下水动态模拟与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利用水文资料评估水土保持效益技术;海水入侵监测、分析与预测技术;人类活动对地表、地下水转换关系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研究;水资源监测与评价新技术和新方法等12个方面面向全国征集论文,共收到来自水文、水利、高校、科研部门推荐的论文74篇,经论文编审委员会审查,选出56篇论文编辑成《水生态监测与分析论文集》,由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入选的56篇论文中,评选出9篇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我省有5篇论文入选《水生态监测与分析论文集》,分别是省水文局谭国良、龙兴、邢九生撰写的《江西省五大水系对鄱阳湖生态影响研究》、九江市水文局曹正池撰写的《论述干旱告警水位制定办法》、景德镇水文局李梅撰写的《鱼山闸坝工程对昌江景德镇河段水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宜春市水文局李清明、文天明、李湘赣撰写的《锦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发展态势分析》、鄱阳湖水文局闵骞撰写的《干旱水文监测预警探讨》。其中《干旱水文监测预警探讨》一文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
论坛上,水利部庞进武教高作了题为《水生态与水文》的主旨报告,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石秋池教高作了题为《探讨〈欧盟水框架指令〉在中国的应用》、河海大学任立良教授作了题为《生态水文浅议—蓝水与绿水》、水利部水文局林祚顶教高作了题为《水生态监测与分析》、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邱光胜高工作了题为《淡水藻类监测概况》、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查局王殿武教高作了《注重生态监测,开创水质工作新局面》的专题报告,被评选为优秀论文的9篇论文在会上进行了宣读与交流。之后,举办了主题为“水生态监测及水文科技发展”的座谈会。
经过3天的交流、座谈与考察,与会领导、专家及代表一致认为应迅速加强我国水文系统水生态监测与分析,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水有关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水生态退化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方水污染严重为主要表现的水环境问题,造成各地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衰退、服务功能缺失,如“四河三湖”(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巢湖、滇池)的断流、水污染等,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害,严重地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水生态监测与分析,对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作出准确的评价,为受损、退化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治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水资源过渡和不合理利用、水环境控制和保护不力是造成我国绝大多数江河湖泊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下降、水土资源丧失的主要原因。反过来,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必然限制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可见,水生态系统健康、平衡与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是互为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水生态监测与分析作为水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基础,必将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基本保障。
3.水利部门管理水生态已成为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最典型的事例为响誉全球的《欧盟水框架指令》,河道与湖泊管理部门(在我国其法定机构即为水利部门)承担对所有水体(主要是江河湖泊淡水水体)现有生态价值和潜在生态价值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水生态保护与治理政策,在欧洲生态恢复与建设中发展了重大作用。《欧盟水框架指令》中的许多成功经验已被我国多个有关部门列为水管理借鉴内容,与其相比,我国水利部门开展的水体生态价值评价中的生物质量评价目前几乎为空白,物理化学评价和水文形态评价目前只做了一半或略过半,可见我国水利部门水生态监测与分析差距极大,加强我国水文系统水生态监测与分析迫在眉睫
4.在我国,水文科学与水文工作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内容上的重大缺失,即缺少水生态监测、分析及研究,这从水文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有力的佐证,如“湖泊水文学是研究湖泊形成与发展,湖水的来源与走向和理化性质,湖泊中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及其内在联系,湖泊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的科学”,其中“湖泊是湖盆、湖水和水中所含物质组成的统一体”。过去我国湖泊水文研究与水文工作,主要针对湖盆、湖水和水中的矿物质、溶解质,而极少涉及有机质、水生物等更重要的湖中物质,可见我国过去开展的湖泊水文研究和水文工作在湖水物质方面有重大的缺失。加强水文系统水生态监测与分析,是弥补上述缺失的有效措施,是完善水文科学与水文工作的必然要求。
5.无论是河流还是湖泊,其生态过程均是由水主导的,水文过程是决定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最重要因素,对此水利部门和水文系统均有足够的认识,成为不断扩展水文、水环境监测范围与内容的主要动机。但河流与湖泊生态系统在适应水文过程的同时,也对水文过程产生直接影响和反馈控制作用,因而,缺乏对水生态过程的了解与熟悉,就不可能对水文过程及其机理有全面、深入、准确的认识,对此,水利部门和水文系统过去关注极少,需通过加强水生态监测与分析进行补缺和充实。
6.水文系统目前虽然未开展全面、深入的水生态监测与分析,但具备良好的水生态监测与分析基础与前期条件,例如全国绝大多数江河湖库已形成完善的水文监测站网,对水生态密切相关的河流、湖泊形态与水文特征及水环境状况有较透彻的了解,只要配备相关仪器设备、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就可尽快启动水生态监测与分析,同时适当拓宽水环境监测范围、增加水环境监测项目、提高水环境监测水平,就可形成完整的水生态监测与分析工作体系。
水文是水利的基础与耳目,水文部门通过建立水生态监测与分析体系,即可让水文人成为水利擎起生态大旗的旗手和排头兵。
(鄱阳湖水文局: 闵骞)